《富爸爸穷爸爸商学院》书中,罗伯特清崎谈到,在最开始就业时候,穷爸爸建议他到稳定的公司上班,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然后争取好好表现能够提高收入。但是,富爸爸正好相反要他去找销售工作,因为在销售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和客户沟通,以及常会面临被拒绝的尴尬,从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勇气。
最终罗伯特清崎选择了富爸爸的建议,成为知名施乐公司的销售人员,并在后续的工作中,迅速提升为公司的销售领导。在书中的回忆,虽然自己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但他不断强调这段销售工作对自己成就的作用,可见销售,严格来说销售背后的品质和能力,对于个人的成功有很大的助力。
细心可以发现,现在很多大企业创始人,最初都有销售的背景,特别是在事业的初期,更大多是自己亲自担任营销工作,这些经历不可不说对于自己的历练。虽然现在说起来,多有马后炮和事后诸葛的味道,但是透过销售本身,发现其背后本质才是我们需要提升的。
而在这些企业家身上,都有相似的特点,就是沟通能力很强,外在就是我们说的销售水平高。在《富爸爸穷爸爸商学院》书中,罗伯特提到了销售作为个人核心能力之一,而在现实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寻求更多的被拒绝的机会,从而不断改善自己”。
这也是沟通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高手是为了达到目标,不断去主动和对方交流,即使是失败也能够不断修正。但是,普通人的思维更多是,“万一对方不答应怎么办”?“要是被拒绝了多尴尬”?一个是寻找失败中的成长,一个是对于失败的担心恐惧而止步不前。从而,也就衍生出两种行为模式,一种是恐惧和不好意思压根就不存在,一种是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
因此,想要成为优秀的个体,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更高效传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正确传递交付给别人的工具。这也是提高你和外界之间信息交互效率的动力。以及是个人在社会成为被尊重的人的前提。
一、沟通要有重点。
我们通常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都喜欢说一句“你怎么不和我沟通下呢”,“你怎么不多沟通沟通”,“你早点和我说也就没这个麻烦了”。这其实都是在说沟通的问题,而现实我们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问题的发生,也基本上是由于沟通方面出现了阻力,要么是自己单方面的自我为是,要么是没有考虑到其他人角度,等等。
而之所以说沟通,也就像解答一道试题,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然后需要多个角度尝试和解题合理,最终才能够解决。对于沟通来说也是如此,必然是有这样一个问题点出现,需要我们寻求多个维度,确保问题被最优化解决。这其实也就是说,任何沟通,必然是要有目标的、有重点的、有中心思想的。
可以回顾任何的沟通都是如此,要么是为了达成项目合作,要么就是为了改善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印象,要么就是为了要求对方完成什么样的结果,还有就是为了加深人际之间的情感。如果没有这样的前置目标,整个沟通下来只会让双方感觉浪费时间,说了很多,最后什么结果也没有实现。
姐姐是我认为的沟通高手,什么问题在她处理起来都好像很轻松。在最近一次和姐姐聊天,她讲在我在某次的饭局上,说话没有重点。有时候我们为了包装自己的,会说一大堆和主题无关的信息,而另一面也代表这是制造噪音,让对方没办法很好地了解你的重点。而一味地为了展示自己优越感,通常就会去承诺,或者就是表达决心。
说话没重点,确实是沟通的大毛病。就像我们去问别人借钱,本来借到钱是目的,但是见面却因为不好意思,最后说了一堆不相干的话,最后感觉和对方聊的很好,但却压根没说出借钱的事情。当然,如果是不想借钱给别人,也同样可以把这个办法反过来使用。
而为了避免说话没重点,沟通前面就可以提前点出自己的主要目的,不要支支吾吾,顾左右而演其他,遮遮掩掩,以免被对方岔开话题,或者说到最后自己都忘记自己的目的。
二、沟通要分清场。
我们常说的沟通,其实是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终端组成的。沟通也就是双方通过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对于具体问题的处理。在沟通的时候,我们会讲“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其实也就是要求沟通中不要仅仅单纯地自我表达,还要注重其他沟通人的位置、情绪、性格等。
如果你是甲方,对方是乙方,那么你就占据沟通的话语优势。反过来,你就需要明白自己的位置,知道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哪些应该据理力争,哪些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不能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任由自己的个性和性格去应对,乃至同样是面对同样身份的人,也要根据对方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墙头草,或者没有原则吗。我们一直认为圆滑是贬义词,但是能够圆滑做人做事,是考虑对方情绪和面子的处事方式。如果什么事情都是硬碰硬,不管对方的感受,那才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所以,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并不能一概而论就是坏事,也是沟通的智慧。
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书中,谈到沟通四象限理论,存在公共象限、盲点象限、隐私象限和潜能象限,除了公共象限,其他在讲在沟通中,都有双方不知道的内容。因此,如果无法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或者别人不知道这个关键点,那么永远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
而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到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关心什么?对方的触动点在哪里?以此才能够给出对方无法拒绝的条件,并且促成你们的沟通目的。不然,只是你说你的需求,对方不停地否定,或者就是对你爱理不理不上心。
所以,在沟通前能够分清楚对方的场,而场不仅仅是立场这么简单,更是包含他的地位、性格、关注点、心理、痛点,并且在沟通中不断调节这些“场”。
三、沟通要有闭环。
凡是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说明做事情闭环、有结果的重要性。在沟通中也是如此,工作中我们常见的是,和对方交代了任务,然后就没有什么下文了,更可笑的是再问起的时候,对方一脸懵地告诉你“等等我在来问问”。
包括在平时的沟通中,我们自身也会常常犯这样的弱点,虽然认识到沟通闭环的重要性,但是有时候也会像鸵鸟一样,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比如去找别人办事,发现对方不在,自己就会自我安慰“反正我去找了,只是对方不在而已”。但是,有没有主动再去通过其他方式去沟通,或者寻求其他人的帮助进行联系。
对于沟通,有结果就是一个小闭环,而不管这个结果是你想要达成的大目标,还是说在大目标下面的一个小交代,都算是工作的闭环。就像有次关于和业主资金收付的沟通,最后双方都是高层面对面的交谈,而在这次会面中,由于业主资金暂时紧张,无法正常进行支付,答应可以延期再付。
因此,如果仅仅是这样停留在口头上面,那么最终相当于没有达到任何沟通成效,会面所洽谈的事项也不会被重视。而作为参会者,及时把沟通达成的意见记录下来,并且当场给予确认签字,那么这才是事事有回音的结果。如果仅仅是针对这样的收款目标,促成双方高层的沟通会,最终没有落实到任何书面文件的内容,那么也只是当场大家聊得很开心,最后什么事情都没有着落。
对于此还有件事印象深刻,在接触的某医院方院长,见过的几次会面过程中,始终都会安排助理随旁记录,并且不停地提醒有没有记下来。记录的内容,包括正在沟通了哪些事情,时间要求是什么样的,以及对方的回复是什么,等等。最后,当场自己进行签字确认,并且要求相关参与人员也要确认沟通事项,以此达到沟通的闭环。
以前可能对此不太明白,现在越发认为这种行为的重要性。就像在各种会议上,总是会安排很多事情,具体的负责人要在具体的时间点完成哪些工作。但每次总是会无疾而终,或者完成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是没有对会议布置形成重视,所以说了也就是说了,最终没有落实。这也是为什么要记录会议纪要的重要,停留在口头的总是没有书面的来的重视,一方面形成阶段性的闭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续闭环提供追责和反诉性。
当然,沟通的闭环并不是说必须要确认掉,一定要对方给出说法,沟通最大化原则能尽快完成最好。但现实中很多时候可能需要通过分阶段确认才能实现,也会根据沟通事情的大小,可能要多次沟通才能促成。因此,不管是大小,都需要保证每次的沟通都有小闭环,从而保证大目标完成。
四、沟通心理误区。
在沟通中,既然是人与人针对事情的谈判,必然会面对很多你个人或者对方的心理变化,如果不考虑双方的沟通心理,那么也很难达成高效的沟通。要保持高效沟通,就需要认识到人性的中弱点,而常见的阻碍良好沟通的心理特征,第一,拖延恐惧心理。
比如,通常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人自然会有抵触和逃避的心理,希望把事情稍微拖延一段时间就能够解决。有种“鸵鸟效应”,就是为了躲避危险,鸵鸟将头躲在沙堆里。这就代表为了逃避短期苦难,一种自欺欺人的态度。
在现实中,可能小的病痛不去治疗,拖延到最后就是不治之症。同样的,在沟通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我们会面对员工犯了错怕被批评,于是就僵在自己手中,最后知道问题暴露,已经没有办法去解决,或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处理。
不管员工,有时候管理者也是如此,担心自己的管理问题被别人发现,于是就不敢声张,虽然一直挂在自己心理,但就是不去沟通,最后导致企业陷入两难选择。
还有就是出于害怕的拖延,就是面对沟通对方是地位比你高,你是被动他是主动,或者属于比较粗暴蛮横的性格,往往自己内心也会心生祛弱。就像遇到问题总是先想“要是对方不同意怎么办”,“要是被对方拒绝了不是很尴尬”,从而让自己迟迟不敢去沟通。在心理学上有“三秒原则”,如果对问题三秒只能不想去沟通,那么可能就越拖越不能行动。
我身边有个朋友,他是那种什么事情马上沟通执行的人,发生了问题马上打电话与对方沟通,寻求进一步解决方法。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无法处理,可能就是一个电话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而恰恰是自己的恐惧心理,让自己不敢走出这一步。
第二,被动心理。
和拖延类似,被动沟通也是导致效率低的原因,要想保持高效沟通,就必须说者、通道、听者快速传递。在管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员工,你安排了工作,往往最后也不会主动告诉你有没有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甚至,前期的时候,你问他有没有问题,他回答也都是“好的,没问题”,过程中不管会不会,从来也不会去问你自己的疑问和困难。直到你再次问起的时候,他才支支吾吾无法回答。
对于管理者也是这样,我们希望能够有自动运转的团队机制,不需要自己太去操心,然后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可以各司其职,自觉地安排好自己工作。可是事实根本不会这样,这也是管理者存在的意义,需要协调安排统筹整个团队的事情。正是员工存在这种被动的心理,这才需要主动式的管理。企图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动运转,不需要自己去管去问,这本身就是被动的心理。
同样的,有时候管理者总是最后知道离职消息的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也和被动的管理有关。最近听朋友说,他们团队的年轻人满是负能量,感觉做事情不知道怎么做,又没有能够帮助自己的。感觉自己在团队中感受不到温暖和关心,自己好像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后来我就问:“那你们肯定没有团建过”,他说:“是的”。我说:“你们领导肯定也不会找你们谈心”。他说:“领导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管理者的作用,也说明领导主动沟通的重要性。定期地组织团队活动,并且必要地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的心理,并且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并且,通过沟通及时给予员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些主动沟通都是提高组织凝聚力的方式。而恰恰很多管理者认为,员工是拿钱做事,就应该做好。或者是,发生了人事问题的时候,才去想要去解决。
当然,对于员工也是如此,要知道有问题及时和领导请示,不管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协助的,还是说对于安排的事情已经处理好了,都需要告诉领导完成结果,这种主动沟通工作结果的能力,也是工作的闭环。包括,不管领导有没有安排,能够定期主动地进行汇报自己的工作计划和成果,久而久之,你也会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靠谱的人。
第二,僵局心理。
沟通时候常会陷入僵局的情况,也就是你坚持自己的意见,对方也固守自己的观点,双方都不肯让步,最后谈话僵持没办法继续下去。这时候就相当于一根绷劲的弦,只要两头再用力,中间必然会断裂。
我们常会说,“你眼中的问题只是你的格局还不够”,就比如两个小孩子争梨,每个人都想要占为己有,最后就争执不下。在两个小孩子的眼中,认为不是他的就是我的,所以就导致问题没办法解决。而这时候如果家长站出来,将梨一分为二两个人各分一半,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当时的小孩格局下,根本看不到这个层面。
而身在局中的人,通常会在一个话题中争执不下,是很难打破自己,跳出来重新审视与沟通者的争执点。比如,针对价格的谈判,往往就陷入你想高一点,但对方却一再要降价。如果这时候,我们能跳出单纯谈论价格,加入品质、服务、售后等条件,往往就可以更好地达成沟通。
最近发生件让自己困扰的事,站在现有的角度,很难去立刻处理这件事情的阻力。有求助于比自己年长的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我发现原本困扰自己的、感觉无法解决的问题,换了个思考方向,然后迎刃而解了。可能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稍微换个长远的眼光,看得更深一点,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那也可以从当下的困局中跳出来。以上可能很多从工作角度去谈沟通的问题,其实在现实中不管是工作,还是亲情、爱情,或者是朋友之间,都需要持续、定期地沟通,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加强人际关系的基础。
看到现实中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沟通不顺畅所导致的。女朋友莫名其妙地和你发脾气,或者是你或者是对方都不愿沟通,最后两个人越走越远。父母抱怨你不打电话给他们,你却怪父母管你太多。好朋友结婚邀请你参加,你却因为诸多事情无法到场,等等。
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这样那样问题,如果自己没办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对方也没办法精确地理解到你的意思,那么就只会滋生出更多更大的问题。
因此,语言能力是人类文明开始的动力,从而让人与其他物种不同,也让人与人之间协作和信息交互更高效。而有效的沟通,则是社会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