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康庄大道
易淑国/文
引子
古人对“路”有许多不同叫法,如:
蹊(xī):本义是小路,多为行人踩踏而成,常见于山野或田间,规模最小。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径:与“蹊” 相近,指狭窄的小路,可通人但难容车马,也常用于比喻 “捷径”,强调便捷性;
道:比“径”“蹊” 宽,是可通行车马的常规道路,也可泛指 “道路”,使用范围较广,如 “道听途说”;“道”是古代最基础的交通道路,它更侧重 “实用性”,既包括乡村间的主要通道,也包括城市外围的连接路,规模介于 “径(小路)” 和 “路(大路)” 之间。
路:古代“路” 的规模比 “道” 大,常指连接城市、地区的主干道,先秦时期有 “路广九轨”(一轨约 1.8 米,九轨即 16 米以上)的记载,可见 “路” 的宽度远超过道,更强调“干线交通” 的属性。后来 “道” 与 “路” 逐渐通用,统称道路;
康:指宽阔平坦的道路,侧重“平坦” 的特点,如 “康庄大道” 中的 “康” 即为此意;
庄:与“康” 搭配使用时,同样指宽阔、平坦的大路,单独使用时也可指村庄附近的主要道路;
阡(qiān):田间南北走向的小路,是古代农耕社会中划分田地的道路,与“陌” 相对;
陌(mò):田间东西走向的小路,和“阡” 共同构成田间道路网络,即 “阡陌交通” 中的 “陌”;
衢(qú):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多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枢纽,如“通衢大道”,强调道路的交汇性;
逵(kuí):比“衢” 更复杂,指多条道路交汇的十字路口或岔路,侧重 “多岔口” 的特点;
途(tú):“途”是最宽泛的书面语,泛指 “行走的路径”,既可以是窄小的人行小径,也可以是宽阔的车马大道,它更侧重 “行走这件事本身”,比如 “半途而废”“日暮途穷”,强调的是“路程”而非“道路宽度”;
驿(yì):特指古代供官府驿马、使者或行人休息的 “驿道”,附带交通服务功能,多连接重要城镇。例:“驿路梨花” 中的 “驿路” 即指驿道;
陉(xíng):专指山间狭窄的通道或关口,多为天然形成的险要路径,常作为军事或交通要地。例:历史上的 “井陉”,就是著名的山间通道;
坂(bǎn):指斜坡上的路,强调 “坡度”,多位于山地或丘陵地带,行走难度较高。例:李白诗中 “青泥何盘盘” 的 “青泥坂”,就是典型的斜坡路;
畴(chóu):原指田地,后引申为田间的小路,比 “阡”“陌” 更细碎,多为农户耕作时踩踏的小径,不规整;
冲(chōng):指交通繁忙的 “要道” 或 “路口”,侧重 “人流量、车流量大”,常和 “要” 搭配为 “要冲”。例:“军事要冲” 即指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的道路节点;
馗(kuí):通“逵”,指四通八达的大道,尤指城市中的主干道。《尔雅》中记载 “九达谓之馗”,即九条道路交汇的枢纽;
畛(zhěn):原指田间划分界限的小路,后引申为泛指狭窄的道路。《诗经》:“千隅其耘,徂(cú)隰(xí)徂畛” (千对农人在耕地,洼地坡田都前往),即描述穿越田间小路的情景;该字承载着古代农耕社会的土地划分观念,强调道路作为界限的功能,与“阡陌” 相比更细碎、非正式。
徯(xī):特指山间或荒野中仅容单人通行的小径,常与 “径”“隧” 连用。《礼记・月令》中 “塞徯径” 即指封闭这类狭窄通道;古用例证:《汉书・货殖传》提到“鹰隼未击,矰(zēng)弋不施于徯隧”,形容猎人不会在这种小路上设网。
衖(xiàng):“巷” 的异体字,专指城市中狭窄的胡同或里弄。唐代诗人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中 “金家香衖千轮鸣” 即描绘了巷中车马喧嚣的景象;多见于南方方言(如上海“衖堂”),但作为单字使用时极为生僻;
磴(dèng):指山间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台阶式道路,常与 “道”“栈” 组合。李白《蜀道难》中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即暗指此类险磴;内蒙古“磴口县” 因黄河岸边的石质台阶渡口得名,体现了该字在地名中的独特应用;
(畛反映古代道路规划与土地制度;徯、磴强调自然环境中的通行路径;
衖则体现城市空间的细分。)
本文之路,非指以上路径之路,而是指我们生产、生活发展之路。
第一章:困顿与抉择
山南省荣昌市,有个叫康家庄的村子。八十年代初,这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泥土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挤上绿皮火车,南下打工,留下老弱妇孺守着薄田破屋。
周红兵就是康家庄的村支书,刚当选没多久。他四十来岁,黝黑的脸庞上刻着风霜,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山里人的倔强和实在。此刻,他正对着桌上几张皱巴巴的村委会账本发愁,账面余额还不够给村小学换几块破了的玻璃窗。
“红兵,这事儿你得管管!”门外传来老文书康德柱焦急的声音。只见他领着几个村民,簇拥着一个满面愁容的妇女进来,是村西头的张寡妇。
“支书,我家那二亩玉米,让邻村李老六家的水牛给糟蹋了一大片!我找他理论,他仗着兄弟多,反说我没看好庄稼!这……这让我和孩子可怎么活啊!”张寡妇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周红兵心里一沉。这种事不是第一回了,单门独户的农民,遇到点事儿,势单力薄,只能忍气吞声。他安抚了张寡妇,答应去协调,但心里明白,这治标不治本。
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村里一桩桩一件件的难事在他脑子里打转:张家孩子考上高中没钱念,李家老人病了没钱医,赵家为争宅基地兄弟反目……“分田到户是好,可这单打独斗,就像一盘散沙,经不起风浪啊。”他喃喃自语。
第二天,他召集了村委会干部和全体党员大会,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咱们康家庄,能不能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搞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话一出口,就像冷水滴进了热油锅,炸开了。
“红兵,你疯啦?现在政策是包产到户,你搞集体,这不是走回头路吗?”老支委马大爷第一个反对。
“就是,大锅饭还没吃够?到时候又得穷折腾!”有人附和。
“想法是好的,可钱从哪儿来?人心散了,队伍怎么带?”副支书,也是村里有名的“能人”刘志强皱着眉头问道。他脑子活络,自己种大棚蔬菜,日子过得比旁人强,对集体化心存疑虑。
面对质疑,周红兵没有退缩。他说道:
“大家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是大家想没想,分田单干,家有劳动力的没问题,家里没有男劳力的,都是妇女小孩的怎么办?再比如张嫂家孩子考上高中没钱念,李大爷家老人病了没钱医,老赵家为争宅基地三兄弟反目……这类问题,谁能帮助他?我们再往远处想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可以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吗?中国几千年都是小农生产,大家富裕了吗?”
众人默不出声。
周红兵拿出一本书,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这样吧,”周红兵放下书,说道:“我昨夜想了一夜,既然大家选我当领头人,那是信任,我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我们必须走正确的路”。
他一条条分析道:“此集体非彼集体。咱们不是走回头路,不是吃大锅饭,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咱们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办企业,赚了钱,大家分红,搞福利。到时候,像张寡妇那样的事,集体给她撑腰!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没钱念,老人病了没钱医,集体出钱!下面,我安排任务:第一步,全体村委会干部5人,全体党员55名,走访全村4319人,每人联系70来人,要求走到每一户,摸清大家的真实思想,是分田单干,还是走集体化道路?”
他拿出一张红纸,“我这里写了两份意见,走集体化道路的,在这红纸上签名、按手头印。要求分田单干的,在这张黄纸上签名、按手头印。第二步,收齐结果,再开会决定走哪条路。大家抓紧了,争取十来天搞完。”
“大家等等!”老文书康德柱高声说道:“60人分成几个组吧,我把这红纸、黄纸都裁开,每组拿一张?”他望向周红兵。
“好!”周红兵点点头。
散会了,众人议论纷纷,走出村部。周红兵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他描绘的蓝图很美好,但现实的冰冷却不是那么容易融化的。最大的悬念在于:在这个人心涣散、一穷二白的康家庄,周红兵能否真正凝聚人心?启动资金从何而来?第一个集体企业能否成功?这一切,都像大山一样压在他心头。

第二章:破冰与迷雾
不到十天,刚刚第六天,村委会的几个人一早就来到村部,康德柱高声喊道:“红兵!红兵!”
“在呢,”周红兵道,“怎么样了?”
“只有5家19人,要求分田单干,他们都是跑生意、做手艺的,”赵德柱道,“4300人都要求集体化。”
他把收起来的红纸、黄纸交给周红兵,“你看,这都是满满的红手印。”
“好!”周红兵道,“通知明天开全体村民大会,宣布决定,走集体化道路。那五户我们再去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他们要坚持分田单干,就分给他。”
周红兵带着村委干部,再次去征求那五户的意见,出乎意料的,他们都同意走集体化道路。周红兵向上级作了详细汇报。全体村民大会如期召开,宣布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决定。
周红兵知道,空口白话无法服众。他决定以身作则。他首先说服了家族里的几个兄弟,又动员了康德柱等几位老党员,凑了一笔小钱,决定先从投资小、见效快的农副产品加工做起——办一个集体所有的“康家庄第一食品加工厂”,生产本地特色的红薯粉条。
没有厂房,就把废弃的村小学校舍收拾出来;没有设备,就买来二手机器自己改造;没有技术,王红兵就带着几个年轻人,跑到外地有名的粉条作坊去“偷师学艺”。他厚着脸皮,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说动了一位老师傅来指点。
那段时间,周红兵吃住都在那几间破旧的“厂房”里,眼熟红了,人累瘦了。村民们看在眼里,议论纷纷,有嘲笑他们异想天开的,也有被他们的干劲悄悄打动的。
刘志强一直冷眼旁观。他私下里对亲近的人说:“红兵哥有股子闯劲,我佩服。可这市场经济,光靠蛮干不行。我看他们那粉条,卖不出去就得烂在库里。”
果然,第一批粉条生产出来了,质量却参差不齐,销路更是大问题。周红兵带着人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磨破了嘴皮,销量却寥寥无几。仓库里的粉条越堆越高,参与集资的村民开始焦虑,闲言碎语更多了。周红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第一次尝试似乎就要夭折。
这天晚上,周红兵独自一人坐在堆满粉条的仓库里,看着昏暗的灯光,内心充满了挣扎和迷茫。难道自己真的错了?这条路真的走不通?就在这时,康德柱和张寡妇悄悄走了进来。张寡妇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赵德柱则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些零零碎碎的票子。
“红兵,别灰心,大伙儿都知道你为了谁。这点钱你先拿着,应应急。”赵德柱声音沙哑地说。
“支书,我家困难时,是你带着大伙儿帮我抢收庄稼。现在你有难处,我们不能看着不管。”张寡妇也哽咽道。
周红兵这个硬汉子,眼眶瞬间湿了。他明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不仅仅是钱,是信任,是火种。

第三章:转机与暗流
绝境逼人创新。周红兵召开诸葛亮会,让大家集思广益。一个曾在城里打过工的年轻人提出,现在的粉条包装太土,能不能改进一下,打上商标,搞精美包装,不光在乡下卖,也往城里的大超市送。
周红兵如梦初醒。他亲自跑市里、省城,找代理商,谈超市。他带着样品,一遍遍向人介绍康家庄粉条的无添加、传统工艺。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他的诚恳和执着,终于打动了一家超市的采购经理,答应试销一批。
同时,他们严把质量关,统一标准,改进工艺,粉条的口感和品相大大提升。贴上“康家庄”商标的精包装粉条,一进入超市,竟然因为质量好、口感佳,受到了欢迎,订单渐渐多了起来。
食品加工厂第一次实现了盈利!年底,周红兵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当场给参与了集资和劳动的村民分红。看着手里崭新的票子,村民们沸腾了!
初战告捷,周红兵没有停下脚步。他趁热打铁,成立了“康家庄农工商总公司”,他兼任总经理。利用食品厂赚来的“第一桶金”和积累的信誉,又陆续办起了米面加工厂、面条厂,食用油厂、砖瓦厂(利用本地黏土资源)、养殖场等。集体经济像滚雪球一样,开始发展壮大。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集体家业越来越大,新的矛盾出现了。
一是管理问题。刘志强被王红兵的诚意和集体的前景打动,加入了总公司,负责销售。他脑子活,路子广,为集体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也开始讲究排场,出差住高级酒店,请客户吃饭大手大脚。这引起了康德柱等一些老党员的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挥霍集体的血汗钱。双方矛盾日渐尖锐。
二是分配问题。有些村民觉得在集体企业干活,不如自己出去单干挣得多,积极性不高。而有些岗位技术含量高,如何评定工资和奖金,也成了难题。
最让周红兵揪心的是一次质量危机。砖瓦厂一批砖坯因为原料问题,出现了大量次品,差点导致一个重要的建筑合同违约。调查发现,是负责质检的村民马虎大意,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在滋生。
周红兵意识到,集体经济不是把人和资源简单拢在一起就行,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管理,明确权责,才能可持续发展。他与刘志强深谈,肯定他的贡献,也批评了他的浪费苗头,要求他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刘志强也深刻检讨了自己的不当行为。同时,他力排众议,在集体企业内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奖金+年终分红”的分配模式,打破了平均主义,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他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
这场风波,让康家庄的集体经济在阵痛中实现了升级,步伐迈得更稳。

第四章:大道康庄
时光荏苒,十多年过去了。
今天的康家庄,早已旧貌换新颜。曾经的泥泞土路变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路两旁绿树成荫,路灯明亮。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片规划整齐、样式统一的联排别墅区,红瓦白墙,家家户户门前小花园,停着小汽车。
这就是康家庄著名的“福利别墅”。依靠着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庄里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康家庄发展企业有两个目标,一是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企业;二是围绕现有企业上配套,实现层层增值、良性循环,康家庄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创业初期的粉条厂、面粉厂、砖瓦厂,逐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密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产业群,企业30多个,年产值30多亿元,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了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农业有专业组负责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康家庄在周红兵带领下,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康家庄”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康家庄集团公司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不断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产品检测系统和电脑网络系统,对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连年科技开发投入占上年收入的5%。在工业区内设有职工科技培训中心、图书馆、技术室、微机模拟操作室、产品实验室等,有各类技术书籍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年的培训和面向社会广纳人才,康家庄集团拥有大批各层次的技术人才,和一支德才兼备的企业管理干部队伍、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可谓是兵精将良,使康家庄的工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周红兵已经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他站在庄史展览馆里,看着墙上的老照片,感慨万千。当年张寡妇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庄里的食品研发中心工作,成了技术骨干;庄里新建了一个包含幼儿园的中心完小,一个中心完全中学,当年为学费发愁的孩子们,现在享受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教育;考上大学还有集体发的助学金、奖学金;老人们每月有养老金,在敬老院里安度晚年;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集体食堂免费就餐;庄里建了一个大型医院,一个中医院,全体庄民享受免费医疗,小病不出庄,大病有保障……
周末的文化广场上,伟大的毛主席塑像下,老人们在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广场舞的队伍跳得欢快。图书馆、体育馆里,充满了人们的身影。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富足、自信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各地前来康家庄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好奇地询问成功的秘诀。
周红兵总是朴实地说:“我们没啥秘诀,就是认准了毛主席说的那句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我们庄,就是坚信‘只有集体经济才能带我们共同富裕’。这条路,开始难,走着也难,但只要方向对了,心里装着大伙儿,坚持走下去,就是康庄大道!”
他望着窗外生机勃勃的村庄,望着那条通往远方的宽阔道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条康庄大道,是康家庄人用勤劳、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它必将延伸到更远、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