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中招生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将会再次摆到新一轮的初三毕业生家长面前:孩子上哪所高中?
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更层次的学校,但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学校层次越高越好。而是要做到学校的层次和学生的层次要相”匹配“,也就是说学校要适合学生,学生能适应学校。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认识是逐步走向客观的。幼儿园时,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志向高决心大也讨家长喜欢;一上小学就有些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不如别人而开始抱怨孩子,同时也开始花费心血和金钱为孩子找好学校;到了初中,随着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有些家长甚至于开始放弃对孩子的希望;到了高中,有些家长干脆认为孩子只要有个工作就好了。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在给孩子选学校时为什么不认真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呢?
从学校的角度讲,每一所学校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教学最有效群体,也就是各个学校对某一分数段的学生有特别有效的提高方法,这是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一般而言,省级示范性高中适合那些中招成绩在550分以上的学生上,这些学校的教师长期教这样的学生,积累的经经验和方法最多。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让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老师去教500以下的学生,老师们普遍会感觉到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师生双方都感觉”别扭“。这就是近些年省级示范性高中收缩招生规模的心理原因。而中招成绩450分左右的学生,在市级示范性高中的眼中几乎都在”宝贝“,市级示范性高中的教师对这类学生的管理和沟通比较顺畅,教学上特别讲求学生对基本东西的把握,能够扣的死追的紧。而中招成绩400分以下的学生,职业类学校或一般高中的老师的管理和教学法经验都更丰富一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更快些。
从学生的角度讲,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想自己学习好,也都想与教师、同学关系搞好,都想使自己在班级里面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这样的话,孩子的生活就会得心应手,出现良性的循环。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己所处的集体里成绩、交流等主要活动都处于劣势,学生就会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奋力追赶争取赶上去。但是,学生一旦赶不上,他又要在这个集体中生活下去,他就必然要开发其它的活动领域以展现自我,比如上网,比如谈恋爱等。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总在要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如人而且也赶不上人,他就必然要向其它领域发展。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是一定要设法让周围的人认识他、认同他的。所以,现实中有一些学习成绩达不到较高层次学校要求但通过家长努力上了层次较高学校的学生 ,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客观地想一想,在一个人数60人左右的集体中,要让老师一节课关注全体学生学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老师关注的重点也只能是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学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班里成绩不起眼,再加上孩子的受挫能力有点差的话,孩子在班里就可能没有正面的表现机会,而一旦孩子在一个群体中没有正面的表现机会或长期受不到关注,那它必然会在非主流方面开辟自己的战场,这是人性的必然。因些,我们家长必须善于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学校。
实际上,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适合的学校。而从心理学上和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学生成绩适合学校的情况下,学生受到关注和重视,各方面能自由地发展,这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