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状元简史之序·状元炼成记

  有了天下,就必须治天下。

  谁来治?怎么治?这是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

  先说怎么治?

  道家说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动它---不治就是治,治就是不治,玄,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儒家认为以礼治国,宋初宰相赵普夸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墨家十项主张有一项提到“尚贤”,墨家治天下可谓煞费苦心---然而吃力不讨好。

  法家自然以为以法治国是天下正道,无法则无天。

  纵横家靠三寸不烂之舌治国---今天,那些一二线城市打工,回家过年的那帮小年轻都可以算纵横家,很有LZ年轻时候的风采。

  那么农家呢?靠锄头治国?

  小说家呢?靠写小说治国?

  不一而足,春秋战国,诸子纷呈,精彩无限,到底听谁的?

  先说说我们的祖先住在大森林的时候吧。

  尧舜禹时期没有这样的烦恼,天天都巴不得有人来接他的位子---这被称为禅让制。

  这个好---谁想当谁来当。

  然而给谁谁也不要。

  据说有一回尧要把位子让给许由:“啊,许先生,日月都已经出来了,我还在这里打火把;现在是梅雨季节,我还在这里给稻田灌水,我像一具尸体一样窃居这天子的高位,是不是尸位素餐呢?请你来接受这个位置吧。”

  许由皱着眉头说道:“我要这天子的位子做什么呢?为名吗?为利吗?你的话弄脏了我的耳朵,让开,我要到颖水河畔去洗我的耳朵去!”

  贤人耻于居高位,洗耳朵去了。

  从道义上来说,墨家的观点是对的,然而道家坚决不同意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基本上你说什么道家都会一闷棍把你打回原形。

  我们不管那一套,只需要记住最初的选贤制度是“禅让制”,当了头领主要的任务是分配围猎得来的野兔野鹿大狗熊东北虎---那时候没有保护动物一说,人和野生动物是吃和被吃的关系,人最大的敌人是大自然,最大的朋友也是大自然。

  禹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人吃野生动物了。因为有利可图,禹的儿子启这个家伙直接从他老子手上抢过接力棒,坐上了夏朝开国君主的宝座,颐指气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再说谁来治。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说不太清楚,治国总需要人才的,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的1700年,基本上执行任人唯亲的世卿世录制,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封卿,卿封士,士…士抽风,是我的亲戚朋友全是官---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商汤用了一个厨师伊尹开国,武丁用民工傅说中兴殷商,文王请钓鱼爱好者姜尚打天下。

  然而你不要指望这些例外,因为那些例外全是意外。

  战国来了,是真打,呯令潘郎打的乱七八糟的,各诸侯国都觉察了人才的重要性,开辟军功制,选才!

  招人,这位好汉请留步,我们这里需要一名店长。

  征贤纳士纷纷各出奇招。

  齐国建世界上第一所国立大学稷下学宫,包吃包住包分配,淳于髡来了,荀子来了,邹衍来了。

  秦国实行客卿制,来了都管饭,吃好喝好,喝好吃好哈。

  燕国最狠,堆了一个黄金台,土台上堆满了黄金,只要你来黄金就是你的。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人才。

  苏秦天天到各国演讲,六个国家都聘他当总理,上衣缝了六个口袋,分别装着六国相印,经常把赵国的印盖到魏国的文件上,魏国的印盖到齐国的公文里。出则高头大马,入则雕梁画栋,食则玉盘珍馐,饮则玉露琼浆,大人才。

  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我一直很向往。

  两汉开察举征辟制,一般来说开始的时候都是好的。

  察举就是荐举,皇帝直接聘人做大官为征,官府直接聘人做小官为辟。

  总是有特例的,还有“任子制”:据说2000石以上的官员,在任满一定年限以后,可以保举自己的1位子弟为郎官,在皇帝身边充当扈从侍卫人员。

  当然如果你有花不完的钱,也可以买一个官玩玩,谓之“赀选制”。

  以上两种都不是主流,可以称之为剑走偏锋。

  再好的药,长期服用,都会产生抗体,所以到了魏晋南北朝,察举已经不灵了,征也不行了,辟也不行了,必须换大招。

  九品中正制闪亮登场。

  魏国大王曹丕御定,朝廷派出中正官品评,将人分三六九等(这句话就源于九品中正制)---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等可以推荐给朝廷出任官员,德行出众的察举为“孝廉”---曹操当年就“孝廉”过,才能出众的为“秀才”。

  这项制度执行了300多年,不是因为这个这项制度特别好---上等人只中正上等人,门第出生成了品评的第1标准,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仕族”,门阀世族专利把持,中正只看血统和出身---而是因为大家都忙着在打仗,所以就一直沿用着暂时腾不出手来制定新的制度。

  终于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了全国,制定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科学吗?虽说负面的声音非常多,但是总体来说人人都有机会进入帝国的上层,衹要你努力。

  读书,就有无限可能。

  宋真宗赵恒曾作《励学篇》给这项制度画饼饼给大家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相信你对千鈡粟、黄金屋、颜如玉不陌生。

  文人汪洙写了一首《神童诗》你也一定熟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成功。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荣耀太诱人了。

  衹要读书,寒门也能出贵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你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读书这件事情无人给你打保票,北宋苏洵曾喟然长叹:“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所以当唐太宗站在圆桌办公室朝外看见天下举子列队进入大唐开设的考点,忍不住心花怒放道:“咦,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

  诗人赵嘏也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笔买卖一本万利,好算计。

  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谁也不想铤而走险。

  据有关统计,从隋唐开科取士到1905年废除科举,这1300年来共开考725科,生産进士98749人。

  科举科举,科分两种:常科和制科(恩科)。

  常科是指正常开科的考试,1000多年来,这一科是主流的选官制度,基本选的都是中文系的高材生。

  制科是指有特殊要求或者特殊情况下开科,选的是专业人才,要求比制科严格得多。唐朝很流行制科,到了宋朝,就不怎么受重视了,两宋开制科,一共才录取了41人,不是不想开,而是要求太高了,高不成低不就。比如参北宋牛人苏轼,参加了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结果“入三等”,就是说考中第三等。他的弟弟苏辙也参加了这一科的考试,结果是“入四等”。但是,大家可以不用担心苏氏昆仲的智商。大宋制科分五等,但是终全宋,一等和二等就是虚设的,这样的大奖从来不颁发的。到苏轼这一科,此前排三等的只有一个叫吴育的,而且他排的是“三等次”,比苏轼要“次”一下。换言之,大宋开国,到1061年,制科第一名,苏轼一人而已。

  这样的制科,不是一般的难,而是相当的难,考制科考的不是人才,考的是天才。因此到了元代和明代的时候,这一制就直接作废了。到了清代,又曾经开过博学鸿词科和经济特科,但是始终不是主流的选官模式。

  至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分若干类,最重要的是进士科、明经科等,还有武则天时期开设的武举---估计因为她姓武,所以开个武举以资鼓励吧---她还开了殿试之先河。

  进士明显比明经受器重,有句话叫“30老明经,50少进士”---基本上明经科只要把经文背的滚瓜烂熟就可以了,不需要了解经义,而进士科则要求吃透精神并且要临场发挥好,所以中明经和中进士是不同反应,用叹词来表示,前者是“呵呵”,后者是“哈哈哈哈哈哈…”。

  那么科举的生源主要是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简单可以理解成在校的应届毕业生。一个是乡贡,简单理解成自考生。

  教材一般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你一定要会八股文哦。

  考生有了,教材有了,下面开讲考试明细制度,参照明清成熟而规范的科举来逐一说明。

  假设你是一个小白。

  你必须先到县里招生办报名填写表格,申请参加县试。县试,一般由知县老爷主持,相当于幼儿园升小学,这都通不过,就说明本县老百姓弱智---所以一般都给你过,大部分都是满分,本县老百姓都是聪明的,和老爷我一样。

  然后参加府试,当然是知府老爷主持,相当于小升初,这个如果不刷一点人下来,上司会怀疑知府作弊---府试合格,恭喜,你就是童生了。

  然而你并不需要激动,因为考中童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1步---儒林外史里的周进考到六十多岁,发须皆白了还是一个童生,相当于一个小学反反复复读了50年,这有什么可读的?但是如果你能坚持到80岁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童生,那么恭喜你,在清朝,皇帝们经常会大发慈悲,赠送一个荣誉举人给你。

  下面是院试,主持人是本省学政老爷,进士出身的哦,而且很可能他本人就是状元。这一级考试相当于初中升高中,如果你还能考中的话,那你就走向了成功的第2步,你将是生员了,就是俗称的秀才,不是草民了,见到知县老爷,你可以不跪,官府不能随便打你屁股,你还可以享受免除差役徭役的权利---怎么样?你尝到甜头了吧?

  学政老爷会将那些优秀的秀才安排到府学,俗称“入泮”。那些特别优秀的将获得国家颁发的廪膳银---就是伙食费,奖学金---人家叫你廪生;没有得到奖学金的算是额外增加的,称增生;还有那些旁听的秀才称为附生。

  黄宾虹先生当年就是收到奖学金的优秀秀才哦。

  以上县试府试院试统统都是初级教育,一切马上要发生质的变化了,来吧,让暴风雨,排队下吧。

  以下才是真正的考试,三级联考,头破血流的那一种。

  一、乡试!

  不是你们乡镇的考试哦,是全省统考,每三年才开考一次,考试的那一年称“大比”之年,一般考期都选择在秋季的8月,所以又称为秋闱。全省各级中学---在校的不在校的生徒乡贡---齐聚省会,考大学。

  一共要考三场,试卷是在半夜子时的时候发放,不会做,可以先睡一觉,说不定周公托人梦里送答案给你---马和骡子还有结婚敲锣打鼓吹唢呐的,统统都要绕开考场从城外走,禁鸣禁放。

  考场里千姿百态,有抓耳挠腮的,有奋笔疾书的,也有找周公问答案的。

  发榜是九月,正是桂子飘香,因此称作“桂榜”,还如果你榜上有名,那么从此以后人家就会称你叫举人老爷,如果你居然还是头一名的话,那么人家就会尊称你为解元公,大明朝最有名的解元算是苏州府的唐伯虎,可惜后来…唉!

  二、会试!!

  那么,举人老爷,接下来,你回家去整理一下行李,准备进京赶考吧,京城里的会试正在等候你,礼部为你亲自主持,京城的贡院,就是你下一个考场,这一级考试相当于考硕士研究生,加油,你快成功了。

  明清两朝,贡院考场南京一个北京一个,成绩全国通用。

  会试的考期一般是乡试第2年春天的2月或者3月举行,所以又叫春闱。

  发榜的时候因为正值杏花盛开,所以又称杏榜,被录取的举子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杏榜上还有你的名字不?

  如果有,证明你是一个学霸,以优异的成就从国家985或者211领到了毕业证书,人才啊。

  三、殿试!!!

  不过,还有一关,最后一关,你可以理解为考博士研究生,非常荣幸,皇帝要见你,哦你们,你祖坟冒青烟的时候,很可能就要到来了,皇上亲自给你们排前十的名次,只有一道题,策问,简单吧?

  No,No problem.

  是吗?

  看起来容易,要看是哪个皇帝,万一这个皇帝很有学问,你就糟糕了。前面所有关卡的考试都是60分万岁,这一关,能多得一分就多得一分。

  你要相信自己,另外你千万不要慌,要从容应对,至少要假装从容淡定,千山万水都过来了,就差这最后一哆嗦,来吧,皇帝,来吧,殿试,点石成金就在今朝。

  不管结果如何,你们这群贡士将会被分三甲排定名次,这一榜叫甲榜,大家都是有功名的人,都泛称进士,举人那一榜叫乙榜,所以,再从那些宫斗电视剧里,听到两榜进士这个词,不要再疑惑不解了,我这里已经给你答案了。

  殿试一般放在会试之后的4月,你到底是第几名呢?皇上钦点,拿朱笔画圈圈。

  发榜是用金黄金黄的特制纸张书写,故称金榜,这一榜上榜的就是大家说的金榜题名!---不过,有趣的是,乾隆年间,徽州岩寺有一个考生名叫金榜,后来果然金榜金榜题名了,所以起名字很重要,我决定我要改名叫总统,不要拦我,我要去美国,听说他们参众两院正在弹劾老总统,我的机会来了。

  下面我将把三甲的名次做一个详细的说明:一甲就3个人,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他们的身份,状元---榜眼---探花,对,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皇上赐进士及第,你们三个人合称三鼎甲,牛逼哄哄。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头名叫传胪,就是全国第四。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同”,约等于的意思。

  按部就班,当年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发榜当天,有举子参考的,大家都去看谁家的祖坟冒青烟就基本上这家中状元了,牛气冲天!

  传胪大典随后召开,大家站在宫殿之上,沐浴圣恩,听传胪官一一宣布名次,大家的心嘣咚嘣咚嘣咚直跳。

  新状元自然要穿红挂绿,打马游街,赴琼林宴。

  一甲三位直接进翰林院,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通常任翰林院编修。剩下的进士还得去保和殿再考一场,谓之“朝考”,还要再分出名次,看自己是进翰林院还是到中央的一些机构当一个小官僚,也有的就直接外放当知县一类的官员。

  这一场场大考小考,中国读书人硬是熬过来了,考试,吓得倒谁?不行,就复习了再考。

  都说状元是最牛的。

  其实最牛的不是你中了状元,“连中三元”更厉害,解元会元状元都是你,学霸中的学霸,学霸的平方,有没有?有没有?

  有,有,史书记载有18个“平方”,据路边社的小道记者从前方闭着眼睛发回来的报道称:徽州休宁戴衢亨连中了三元,祖坟上青烟冒得祖坟都看不清了。

  三元不是那么好中的,徽州有一堆状元,一堆会元,一堆解元。但是,把三者一起打包的,至今也没有看见。

  所以,连中三元好牛的。

  连中三元真的好牛吗?

  呃…

  下面我要突破你的想象力,告诉你连中三元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连中六元”!!!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老子统统第一,学霸中的学霸的学霸,学霸的立方!

  这样的“立方”,有吗?

  有!

  谁?

  明朝贵池的黄观,清朝苏州的钱棨。

  还真有!

  黄观比钱棨更厉害,钱棨是断断续续得的第一,黄观呢?

  黄观才是高手里的绝顶高手,哼哼,一次过!全部考完,一看,才27岁。

  神一样的存在。他打通关的那天,他家祖坟所在的山,全山都是青烟,飘到城乡,全县老百姓咳嗽了一个月。

  明清时期,一般殿试之后,进入翰林院的优秀新科进士,放翰林院历练三年,然后实授官职,进入宦海,生死有命。

  好了,科举大事,尘埃落定,没有功名的,回去再学三年,三年后再来试过,只要你坚持,就会有奇迹,中国最小的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中国最老的状元,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实至名归的古稀状元,所以只要你是9~71岁之间,你都有可能中状元,赴琼林宴,雁塔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什么,你是说你是女的?女的,我想想,也可以,太平天国标榜男女平等---女的跟男的一样上阵打仗和上工地干活---开科取女状元,漂亮的女孩傅善祥不幸中标,后来成了东王杨秀清的高级贴身女秘书,最终死无葬身之地。你可以到太平天国去报考,基本上长得漂亮就可以了,什么?不去?不去也不要骂人吗!

  1300年的科举制度,第一个状元出在唐武德五年,山东德州人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第二年(1905),清廷正式下旨废除科举考试。

  不科举了,不代表不读书了,别的地方不知道,徽州这里还得要拼命读,他们读得已经刹不住车了,看看科举这些年傲娇的战绩。

  相关资料统计中国科举实授状元777人,笔者老家文风昌盛,史料记载中进士者2297人,其中状元33人,相当于100个状元,有4个多人来自徽州,休宁一个县就出了19个状元,人称中国第一状元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2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9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57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3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5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0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06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2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64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4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