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迎超《趣味心理学》读书整理

小杜迎超《趣味心理学》读书整理:

第一章从众思想:人为什么喜欢扎堆儿

人为什么不能扔垃圾的地方扔垃圾?综艺节目为什么放假笑和掌声?人为什么喜欢扎堆儿 ?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叫“趋众心理”,是一种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信念的心理。由“从众心理”指导的行为就叫“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那么如何更好地迎合“从众思想”呢?心理学中有相关研究,并总结出以下规律:

1.人们的从众思想与群体规模成正比。也就是说,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种意见的人越多,群体意见对个体产生的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迫使个体产生从众思想。

2.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

3.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低下,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而那些地位高的个体,由于他们自认为自己经验丰富,非常能干,所以,往往表现得非常自信。因此最好不对这些人使用从众策略。

4.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心理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总结:1,人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大众心理,都有这种都在做错不了的心理,聚集的人越多大众心理就越强!2、人都有一种依赖性和比较性

电话忙,请稍后再拨

斯若特只是将购物专线的电话用语由“接线员正在等待您的来电,欢迎您立刻拨打”改为“接线员正在忙线中,请稍后再拨”。表面上看来,这样的更改说不定会让顾客产生自己会在反复重拨上浪费很多时间的感觉。其实,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您可以试想一下,当听到“接线员正在等待您的来电”这句话时,您在脑海里会产生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那么多清闲的接线员守着电话,或懒洋洋地修剪着指甲,或看着报纸。这幅画面传递给人们的是产品销售不佳的信息。

现在您再想一想,当您听到“接线员正在忙线中,请稍后再拨”时,您又会产生怎样的推想呢?此时,出现在您脑海中的接线员不再是百无聊赖,而是忙于接听一个又一个的购物电话,不得空暇。在修改过的电话用语影响下,顾客会想“如果电话忙,肯定是其他同样收看节目的人也正在打电话购买产品。”这样,顾客就会受到其他匿名顾客的行为暗示而购买产品。

当人们对一件事抱不确定态度时,当人们对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时,当形势不是很明朗时,也就是在不确定性占上风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观察周围人的做法,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您正在向书店老板推销软件,那么能影响他决定是否购买的,一定是其他使用过该软件的书店老板的意见,而不会是航空公司什么大人物的意见。因为书店老板会认为:“既然同行对这款软件评价这么好,我买来用也不会有错。”

又或者您是一位经理,希望员工对公司的新政策加以拥护。那您需要的应该是同一个部门员工的推荐。最好的选择就是找一个也在旧制度下工作很久的员工来充当说客,即使这个人不是那么善于言词,也不受大家欢迎。因为那些与目标人物更为相似的人的意见,会有更好的说服效果。

总结:1、我们常常受到暗示,2、我们不确定占上风时我们就会模仿听从他人的意见!

人多胆大的奥秘

身处群众中的个人,在群众心理气氛的感染之下,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依随群众的情绪和意见而行动。人们的群众行为与个人独处时的行为迥然相异,时常受其他人影响而出现偏差,他们分不清主观和客观,想象多于实际,毫无逻辑可言,和事实往往有很大的距离。最终,道德感和社会约束机制在狂热的氛围中都失去了效力,在独处时风度翩翩的人,在群众之中却可能迷失了自我,表现出冲动、偏执、狂暴甚至反社会的行为。

除了社会感染外,群众中的个人丧失同一性和责任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个性消失”(或“去个性化”),这时的个体丧失了个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常常表现出与内在的标准(主要是道德守则)不一致,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发生的行为。

总结:人多的情况下人的胆量就变大了,俗话说人多势众。并且在破坏时都会有种分担责任的心理!

社会常态的吸引力

社会常态会像磁铁一样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不论人们原来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他们都会努力缩小与平均线的差距,朝中线标准靠拢。

守“纪律”的毛毛虫

一群毛毛虫跟着一个领头毛毛虫转了七天圈最后饿死,但是食物距离毛毛虫只有六厘米!

盲从、不做毫无个性的跟随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创意就是你生命活力的激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就趋难免陷入被吃掉或被淘汰的命运。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对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组织来说更是如此

总结:奈特说:“打破常规者,人恒敬之。所以我们不要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个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感谢中国心宇心理网 一单选 1、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试诞生于(1908)年。 2、 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
    暖阳_1332阅读 9,018评论 0 3
  • 刚刚看到一段文字,关于卖模式才能把事业变得很大,下面也说下我对此的理解…多数人都是认为,从事微电商,本质上是在卖一...
    知行圈阅读 4,865评论 0 0
  • 我以日初的薄雾 轻落在绿脉上的晨露为墨汁 摘下北方的一片星光 同田野成熟的麦香 将细水流长的日子一起写给你 若你看...
    泠七弦上阅读 1,598评论 0 1
  • 在天的那边,有那从未触碰的世界。 上周去了支教的培训,临结束,队长说,每个人回去把这部电影搜来看看,嗯,就是《天那...
    南園北鬦阅读 3,698评论 2 0
  • 今天,我早早地起床,和爸爸妈妈一起收拾东西,我们带上了好多好吃的还有帐篷和皮球 跳绳什么的,去泰丰公园和同学们还有...
    昊昊的每一天阅读 1,562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