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 个人转载本文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
- 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
- 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撰文丨大胯
001、“新年新气象”的确是个好心态。但实际上,从2019年12月31日跨入2020年1月1日,与从2019年12月30日跨入2019年12月31日并没有什么不同。某个“特定的日子”只不过是人类的“发明”而已。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新年第一天和一年当中的任何一天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意识到这一点,能够有效降低“短视”的概率。
002、热点出现时,更多人在意的是某种“现象”,而不是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
003、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有些人“想赢”,而有些人“只想赢得辩论”。顺着这个角度来看:有的人在做事,有的人则是在作梗。对于做事儿的人而言,确实不用理会那些挑刺儿的人。因为后者大多数是外行,是热衷于告诉你飞机上天必须得使用酒精灯的那类人群。
004、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善良的”想法,他能够找到足够多的证明来支持这个想法;相反,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邪恶的”想法,他同样也能找到足够证明。盲目“乐天派”和“愤青派”,都会过滤掉反驳证据(相反的证据),找到支撑他们世界观的大量证明,却早已忽略了概率的存在。
005、厄普顿·辛克莱曾说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话:“如果某人的收入取决于不理解某事,要让他理解就会很难。”按照这个逻辑反观周遭:“如果某人的收入取决于煽动情绪,那要想让他冷静就会很难。”假如我们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那我们可以试试无知的代价。
006、我们对“坏东西”的反应要比对“好东西”的反应更强烈。走在大街上,一张凶神恶煞的脸庞要比一张和蔼可亲的脸庞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当然是几百万年来基因选择的结果——恶行要比善行能够更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当然,也有例外:在事关我们自己的时候。
007、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是“司机”的知识,来自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们。后者会模仿前者的表演,他们也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他们高谈阔论地挥霍着华丽词汇。但更重要的是:知识还存在另外两种隐藏的形式:一种是你以为别人有真知识;另一种是你以为别人有“司机的知识”。这使得我们越来越难将真知识与“司机的知识”区分开来。区分他们的标准是: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些许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什么“知识”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一句诚恳的“我不知道”。
祝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