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研究后,你设定的读者群决定了以什么方式组织材料。我们习惯假定读者是人类学圈的,熟悉田野场地。我写博士论文时,导师经常说:“你假定我懂中国,假定我待过中国,假定我了解景颇的细节,我告诉你,我根本不想知道景颇的任何细节”。她要求,“写作是邀请别人进入你熟悉的世界,自然而然接受你说的事”。这就是表述策略。
学术论文依据学科规范,完整论说事情和观点,但想让研究产生社会效力,说服力才是关键,逻辑只是说服力的一个方面。说服力取决于能否抓住读者注意,撩拨神经,煽动情感,唤起想象。有效的表述要为受众考虑,如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以图片、文字、还是数据开始...人类学家急需学习写作。
我系学生的表述和呈现让人不放心,得去管院、岭院、传媒学院学。一个小小的想法,他们说得让听众记住、感兴趣;我们田野回来,讲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听众什么都没记住。从效果看,呈现比研究重要,决定了你的努力能否被接受。
毕业论文答辩只有几分钟,陈述需做好两点:一,有完整的民族志材料;二,不是所有人都对你的个案感兴趣,你必须跳脱出来,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关心这个案。5分钟时间,能让多少人跟着你的思路走?这需要练习。十分的货,只呈现出一分,谁要你。推荐读《影响力》,很实用。
读博时,导师给我看了一本关于年轻人走上学术道路的书。一个 物理博士,技术做得非常好,毕业多年却只能从一个博士后转到另一个,无法在工程学院找到稳定职位?一次,他博士后导师说,你可能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安排你在系里做一次讲座,看看问题出在哪。结果,一开始他就直接进入技术中最晦涩、也是他认为最有创意的一块。听众有些不感兴趣,有些根本没有知识背景,而了解这领域的人也未必理解所有细节,只有几个人能真正听懂。
讲座暴露了问题。他导师说,一个稳定的大学教职,要求能让普通人理解你的工作。一个好的讲座抓住所有听众的注意力。五十分钟里,一开始用几分钟时间从大家都经历过的生活现象引入到你研究的物理过程,抓住所有人的注意。这是判断讲座是否有趣的关键。然后,慢慢走向比较重要的物理学内容,吸引有普通物理学基础的专家,他们判断一个讲座是否有学术价值。最后花七、八分钟,真正深入你研究的细节,抓住领域里的同行。
一开始被吸引的人想再进一步,但后面听不懂了,没关系,他们知道你有能力深入探讨。受过普通物理教育的人在最后七、八分钟跟不上了,没关系,你展示了很好的知识背景。你所在领域的真正专家则发现你作出了新东西了。一个好的讲座必须抓住所有人。不要一开始就只关心专家。专家之所以是专家,是因为全世界没几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