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腾讯在新零售领域开始有一些小动作,先是联合沃尔玛屏蔽了支付宝,再是多名高管在公开场合谈论腾讯的新零售,要做“连接”,不去介入经营。
原本新零售就是马云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从马爸爸提新零售的场合和时间,跟那段时间阿里大举扩张盒马鲜生,入股高鑫零售,这段时间增持饿了么,都息息相关。所谓产品出来之前先造势,马爸爸这套造势的功底不一般啊,硬是造出一个风口来。
网上看到一张图,源自招商证券的新零售团队,非常详细地概括了阿里和腾讯在新零售的布局:
两家都是买买买,不同之处是阿里对新零售的介入更亲力亲为,腾讯更多以财务和战略投资的角度在玩新零售。
其实新零售领域的参与者众多,也不只是腾讯系和阿里系。为了帮助大家(也是我自己)理解,我就勉为其难地打开PPT画一个图阐释一下:
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壁垒性优势,在专业化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每一个关键的优势都可能成为致胜的关键。对于具体每种参与者的分析将在后续文章中展开
再来看阿里和腾讯的布局:
阿里:O2O平台端(饿了么、口碑)、电商基础(淘宝和天猫)、进军线下商超(盒马、银泰、入股高鑫零售)、完整的物流基础设施(菜鸟系统、点我达)
腾讯:O2O平台端(美团点评、滴滴,流量优于阿里)、电商(拼多多、京东,弱于淘宝天猫)、进军线下商超(每日优鲜、永辉、沃尔玛等)、物流体系偏弱(京东物流)、社交平台优势(微信、QQ等)
两家目前在新零售领域的布局都是超重量级,靠买买买广泛布局。
阿里显著优于腾讯的一个原因是,阿里的新零售生态更为完整,注重体系内公司资源的相互支持。阿里目前搭建的生态体系中,盒马虽然只是其中一环,但有其他公司源源不断地为盒马提供资源帮。在最关键的零售和物流环节,阿里旗下菜鸟网络整合三通,在国内物流领域占有重要砝码。天猫和淘宝先天的零售优势,使其可以借助天猫淘宝平台,借助中小企业的力量做新零售试点,不要太容易。
腾讯的优势更多在流量的把控和其生态布局的高维上。相比较阿里着重布局零售,腾讯旗下的布局更为广泛,其生态价值着重在于打造完整的生活场景,提供多维度的生活服务。此外,腾讯掌控的社交平台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使用软件的频率和粘性。
腾讯在沃尔玛和步步高屏蔽支付宝后(不知道线下的支付场景这一站打响之后,会不会各家阵营出现相继的屏蔽呢),今天腾讯的高管出来说我们要去中心化,不做经营,要做连接。后者仿佛是在前者昭显的野心之后,给观众一剂定心丸。两家对于线下支付场景的争夺固然重要,但新零售绝不仅仅只是扫码支付。透过腾讯最近的并购举动(入股步步高,家乐福,万达商业,海澜之家等等),腾讯的野心绝不仅仅只是做连接和抢占线下支付场景。
其实新零售不过只是马爸爸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其背后反映的根本问题是零售业的革新,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内容的升级,消费效率的提升,和消费场景的优化。
马云当初抛出新零售概念的时候,阐释还没有这么丰富,只是后来新零售被越吵越热,大家发挥想象的空间丰富了新零售的内涵。目前阿里要做的事情比较明晰,也符合马云对于新零售的阐释。腾讯意义下的新零售,和马云说的可能不是一回事。
首先京东的到家业务得益于其已有物流体系和电商平台流量,是阿里系无法比拟的。围绕京东电商,京东布局了家乐福,步步高,沃尔玛,海澜之家等品牌。入股步步高和海澜之家这类垂直领域零售巨头,看重的是他们深入中国各线城市的线下店价值,和背后长期积累的供应链和零售运营能力,京东这种做自营不亦乐乎的电商,能说他不介入运营么?
永辉超市的布局更像社区便利店的感觉,腾讯借助社交力量,将线上社交导入线下,实现更高粘性的设计体系。
入股万达,从战略角度看,腾讯是在布局传统线下流量集中地——商业中心。万达商业的问题,我们放到体验和商业地产的环节再重新梳理。
阿里以巨大的零售业态和平台优势,支持前端生态圈,并通过生态圈内企业的协同形成资源赋能。腾讯则更多依靠其社交和流量优势,向线下渗透。目前看来,在阿里已经掌握了零售领域的致胜关键后,腾讯要如何和阿里打这一场战役?
笔者认为,腾讯高管所言的去中心化,绝对只是腾讯自己,或者说微信。京东和其他腾讯系的策略是不放在这个去中心化里面的。目前与阿里在零售领域有资格竞争的只有京东,京东竞争的资本则是其强大的物流体系和已有的电商平台流量。那么腾讯未来要如何打破僵局,在零售领域抢占一片天呢?
最近很多传统线下企业,在受到过去5年以来电商平台的冲击后一蹶不振,几乎每一家都在寻找转型,不仅限于商超便利,而是一场整个线下B2C行业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互联网公司形成战略联盟是他们最便捷和高效的途径,可以说,这部分线下企业的变革才是推动未来新零售发展的中坚力量。
回过头来看,腾讯和阿里应当如何参与到线下企业的新零售变革中呢?腾讯对自己的定位是提供AI技术、大数据和场景支持。但在阿里也能提供AI技术、大数据和场景支持的情况下,单从这三点说,今日头条还能做新零售呢。腾讯这样一个游戏起家,社交巨头的公司,如何形成差异化优势?
买买买只是卡位的初级方式,最关键的还在于如何提供给线下企业以切实的转型助力。微信小程序目前看来是一个最简易的帮助线下企业实现线上转型的方式,相比较淘宝和京东,微信小程序以距离为依据,在划定的周边3~5公里的范围内锁定了近场消费。近场消费符合传统线下零售业以线下门店卡位的思路。由于微信的打开频率远远高于淘宝,使得人们使用小程序的可能性加强。
下一步微信要做的,是基于目前即时通讯工具平台,延伸关系链,从传统的熟人社交领域,切入近场社交、半熟人社交环节。过去十年来,中国人的社交习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传统邻里和街坊的社交关系,在80后90后这一代人手上逐渐淡化。但巨头们已经认识到,线下社交对于社交关系维护的重要性。正如网聊不如视频,视频不如见面。社交需求本质的回归,仍将从线下挖掘价值。
提几个可能的突破思路:
近场消费的深化:永辉超市已经做出了典范,中国人这么多年来的消费习惯都是买个东西先看看周边的门店,没有再去市区或者网上找。未来消费回归近场,效率的要求使得消费者从3天到货的淘宝变革到半小时到货的近场线上,是极大的可能。
关系链的深化和扩大:从即时通讯和明牌熟人社交,拓展到更宽维度的半熟人社交、基于距离的社交。笔者相信社交领域有更大的拓宽空间,从腾讯入股万达商业的角度,也不仅仅是布局线下Shopping mall,而可以借助万达广场的聚拢效应,做更广泛距离的关系维系。
打通线下和线上体验,通过社交环节进一步放大:线下体验和场景的优化绝对是未来零售的重头方向,也是线上巨头可以协助线下零售商实现的领域之一。而在这一点上,微信的放大效应远远高于淘宝。
腾讯面临的挑战是:微信到底要不要做大而全?是维持目前的即时通讯和朋友圈功能,还是引入更多元素,拓宽生活场景?这么多年来微信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保持了功能的简单性,更多地让用户自发性地去拓宽社交场景和功能。
未来的新零售长什么样无人知晓,信息的发酵都是在分享和传播中获得新生。也许腾讯的高管今天提出新零售的去中心化后,会有更多的场景出现,更多的灵感被激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