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结束了,这次评奖结果,没有太出人意外,伊朗电影《普通事故》拿了大奖。中国电影拿了特别奖。有意思的是,网上什么评价都有,有人骂,有人夸,还有人酸。
正常来讲,在这种国际比赛得奖,国人应该高兴才对。无论是科技,体育领域,都是这样,为什么到了文化,艺术,电影,就不同了呢?你从来没听说过哪个运动员在国际比赛拿奖后回来挨骂的,但是文艺,电影,却经常有这样的事发生。
理由总结下来,无外乎,讨好洋大人,没有彰显国威,穷山恶水长镜头,blablabla
一个片子,夸与骂,都正常,100个人有1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幻象,这都正常。但我觉得,无论夸,与骂,是不是都得看完片子,再说话?梨都没吃过,就说一定是酸的,是不是很可笑?
其实,我有好几年都没有关注电影节了。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片子,还是2018年李沧东的《燃烧》,场刊评分历史最高,结果什么奖都没有,也没有解释。评奖这事,挺主观的,别太当真。但是如果一个电影节经常这么搞,那最后伤害的是电影节的信用,如果在戛纳和李沧东之间选一个,我更愿意相信李沧东。戛纳,不看又不会死。
今年不知道是不是戛纳又回归正常了,评价和评奖,又开始有一致的趋势了。
【伊朗电影】
戛纳得大奖的导演,帕纳希,我看过他之前的几个片子,《白气球》《生命的圆圈》《出租车》,都值得一看,是一个很穷,很穷,但是很有创意,很认真创作的导演。如果新片出来我也一定会去看。
这些年,人们都认为韩国电影是亚洲,乃至世界电影的新星。
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韩国电影在90年代政治审查解禁后,的确迎来一波大发展,大概10年吧,但是最好的时代却早就过去了。
当年的韩国电影,粗糙,生猛,真的出来一批各种各样的电影。
但是没几年,财阀就控制了一切,包括所谓的文艺电影,甚至社会批判电影。
如果把美国欧洲日本电影比喻成一片片树林,那么韩国电影其实更像香港电影,大概率是一个雨季的草原,大概率要昙花一现,然后很快走向衰亡。
亚洲(除了印度)真正在世界有一席之地,真正让世界电影人重视,尊重的,其实是伊朗电影!别看伊朗穷的要命,伊朗电影也穷的要命,但伊朗就是出了一批让世界尊重的电影人,拍出来一批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当年戈达尔看完阿巴斯的电影都不免惊叹佩服。
这些电影,可不是通过什么“讨好洋大人”“卖国求荣”“穷山恶水长镜头”得来的。任何一个看过伊朗电影的专业人士,一定会认同,电影本身的力量,朴素而真诚,永远不过时,才是伊朗电影的魅力。
举个例子《一次别离》,这个电影当年金熊,奥斯卡,都拿了,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离婚的故事。这个电影花了10万,对,就是很多剧组的盒饭钱都比这多。这个片我看了几十遍,以后还会反复看。我也愿意把这个片,推荐给任何喜欢电影的影迷,演员。当年柏林把最佳演员奖给了整个片子的所有演员!这是对这个片子所有演员的极大肯定,每一个角色无论大小,都没有让人出戏的地方,每个人都恰到好处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堪称表演教科书式的电影。充分印证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为什么伊朗能拍出这么多好电影?伊朗到底有什么别人没有的?
这个问题我思考很久,看了很多片子,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伊朗人,伊朗电影的确有一些独特的东西,那就是——信仰!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韩国电影,香港电影的原因,哪怕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更繁荣,伊朗比起来就像一个乞丐,那不重要!
欧洲人并不是喜欢看伊朗的贫穷落后,伊朗的穷山恶水,欧洲人那么喜欢伊朗电影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在伊朗人,伊朗电影,看到了自己曾经拥有,但是已经慢慢失去的东西,那些让他们无比怀念的东西。
【奥斯卡】
比戛纳还有分量的奖,可能要算奥斯卡了。
去年戛纳大奖给了《阿诺拉》,一个美国片,今年奥斯卡又拿了多个大奖。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妓女,富二代,黑社会,骗局……
这样一个低俗下流的故事,一个明显“讨好洋大人”,“抹黑国家形象”,“穷山恶水妓女流氓”的电影,全世界两个最大的电影节给了大奖,赚了眼球,赚了钞票,演员拿奖出名,全球风光无两。
美国人怎么想的?脑子进水了吗?他们看不出来这电影在说什么吗?美国到处都是妓女流氓黑社会吗?美国有那么多好人好事,科学家企业家,心灵鸡汤,为什么不拍,非要拍妓女?妓女是下九流不知道吗?在全世界面前抹黑美国国家形象,还给颁奖,评委都吃药了吗?
如果这个电影是某些国家电影人拍的,别说拿奖,赚钱,不吃牢饭,踏缝纫机就不错了。
还要踏上一只脚,狠狠骂一句:卖国求荣。
其实这个片,我也没怎么关注,自从李沧东的《燃烧》之后,看的片年年递减。
但是最近做电影节的功课,看到这个片是Sean Baker的,他的《橘色2015》我当年是看过的,印象很深。
《橘色》这个片子最大的特点是——穷!
原来美国的独立电影人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财大气粗,拍摄全程只用iPhone5s手机,那个画质,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也很大胆,变性人,妓女,变性卖淫者,变性情侣出轨……
Sean Baker看来对性,妓女感兴趣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出意外,那个片也入围圣丹斯,得奖了。
当然,也有人说,这些独立电影人,关注的是底层人,社会边缘人,反映的是社会现象,是人生和人性,是人文关怀。
说什么,不重要,嘴长在人脸上,想说什么,一张一合的事情。
今天骂你的人,也许就是明天夸你的人,
明天夸你的人,可能就是后天骂你的人。
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人。
Sean Baker这个50多岁的美国独立电影人,20多年一直坚持拍片,最穷的时候,只有3000块,也能拍一个非法劳工,底层人生活的电影,这是不是,也算一种信仰?
一个投机的人,是不会坚持20,30年的,尤其没钱的时候,早就跑了。
人为财死,没钱搞什么?全世界一样的。
没钱还能坚持快30年,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值得尊重。
电影,120年了,总有人说电影死了。也许他们是对的
电影,120年了,之所以还没死,就是因为还有人有梦,还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