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是十五六七八岁这个阶段,会感到内心有三四十岁的模样,有些人称这类人“少年老成”,但是很遗憾这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这是内心承受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期望和负担的表现,这是一个人一生不幸的开始。
中国有一种让孩子承担起对父母的责任的文化。
这种文化起源于更古老的一种感恩道义现象,但是感恩道义现象发展成一种感恩文化后,就变成了成年父母迫不及待地想要向未成年孩子索取各种回报的文化环境。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本应该对未成年孩子负起责任的父母,却变成了开始向孩子索要各种回报的讨债人。
对于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就是一种非对称的责任压迫。
这些年少的孩子本来对未来充满期待,有着各种梦想--可能失败,可能成功,他们应该去追求他们想要的生活,但很不幸,他们父母给他们的期望,变成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责任,而他们想要的生活,却变成了他们无法去追求的奢望,这就是他们感到内心有三四十岁的原因。
对于这些年少的孩子来说,最糟糕的还不是在本该快乐的年龄变得郁郁寡欢,更糟糕的是他们会因此而痛苦一生。
人都是看着过去走向未来的。
今天快乐,会让人明天更有干劲。
今天遇到挫折,就让人对明天的态度丧失一些信心。
放大到整个人生也一样,生命开始时的快乐,支撑着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自信的去追求生活。
所以对于每个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快乐都非常重要,它就像是人生的基调,决定着一个人后半生用什么态度去生活。
像是那些十七八岁有三四十岁的心的人,他们真的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很容易在遇到生活的挫折时感到无助和绝望。
因此,这些人也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甚至走上绝路。
所以,那些时常对孩子说“为了你好”的父母,如果真的想要为孩子好,就应该给他们留一些本来该有的快乐吧,这才是真的为他们好。
而对于那些正在痛苦折磨中的青少年,如果他们的父母不能改变,那他们应该自己去给自己找一些快乐,卸下不属于他们的责任,才能让他们的后半生能够活得安宁一点。
这也就像那句话说的“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这里的“幸运童年”就是指“快乐童年”,但人并不能完全指望着幸运过日子,有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去装一些快乐在心里,而且也不是幸运不幸运的问题,这是一个人该怎么成长的问题。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追求一些快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快乐。
其实一个家庭有没有未来,是可以从一个家庭中有没有“快乐”这东西看出来的。
如果一个家庭中的快乐多于痛苦,那这个家庭是有未来的。
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痛苦多于快乐,那这个家庭是没有未来的。
当然很多做父母的也不愿意承认他们给家庭制造的痛苦,不过还可以换一种说法:
如果在一个家庭成员中,欢笑声多于沉默,那这个家庭是有未来的。
如果是沉默多于欢笑声,那这个家庭就是没未来的。
如果一个家庭的痛苦太多,那责任肯定是在父母那里,因为父母是一个家庭的主导人。
当然,前面说起父母要承担起对孩子的责任,这里指的是对未成年孩子的责任,千万不要去承担一个成年孩子的责任。
因为无论是谁都承担不起另外一个成年人的欲望--父母承担不起成年孩子的欲望,成年孩子也承担不起父母的欲望。
只要是成年人,谁也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这才是更好的相处方式。
层构心理学①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