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三年级左右的时候,我看的书主要以童话和民间文学为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和聊斋是当时主要的几本书,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我已经忘记名字的童话集里的一个小故事中的一句话。这个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公主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公主很美丽聪明而且能干勤奋善良,人们都很喜欢她,但是国王又给她娶回一个后妈之后,公主的好日子就结束了。后妈看公主极其不顺眼,尤其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喜欢公主就更加生气了。她丧心病狂地折磨公主,她经常吹毛求疵地痛打公主,公主都逆来顺受地默默承受过去了,她提出很多非分的要求,公主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大家的帮助解决了。最后,她想出了最残忍的计策,将公主打晕之后推入池中,将池中的癞蛤蟆染了剧毒,想让癞蛤蟆的毒毒死公主。公主漂在水中,因为她太美丽了,水草不忍心淹没她,她的长发托着她浮在水面上,她比平常更加美丽。癞蛤蟆跳到她身上,但是她的善良太强大而美好了,于是癞蛤蟆受到感化,不但没有毒死公主,反而一下子变成了美丽的白莲花。
公主的善良让癞蛤蟆变成了美丽的白莲花,这是让我如此触动的一个画面,以至于在我成长的每一段重要经历中,这个画面都是给我勇气的主旋律。
在小学的时候看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就被善良的奇迹吸引住了,我不认为这是童话的夸张,而是认为善良就是具有这样的力量。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所以,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像这个公主一样善良的人,这样我就不用再害怕黑暗、未知和邪恶了。
所以,我处处以是否善良来决定自己的言行。
当然,我也渐渐知道人生是复杂的了,有些问题似乎不好解决。例如,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同位——一个顽皮的男生,会和后面的男生打赌,说敢打我,于是就真动手了,然后得意地说你敢打你的同位吗?我不想回打他,因为我认为打人是不善良的,但是我又不想让他继续打我,我就想是否告诉老师,可是告诉老师,老师就会批评他,或者还会告诉他家长,这样家长就会打他,那么,我告诉老师的行为是否符合善良的原则呢?我就思考不清楚了。我说,你如果再敢打我,我就告诉老师。结果,第二次我又心软犹豫了,没有告诉老师。他于是胆子更大了。后来,几次三番都如此,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之后,有一天课后我们围着老师闲聊,我周围的一个女生忽然说出了这件事,老师很惊讶,看着我,我也一时义愤填膺附和道:是的。与此同时我看到同位有点惊恐的表情,还有点不忍了。老师说:什么?! 他还敢动手打你?!......老师说了一连串儿,还瞪了他一眼,不过还好没有请家长。从此他也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行为。当然,多年以后,我明白了那个男生并不是真的欺负我,他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在别人面前很有成就感的一种表现而已,因为他从来也没有打痛过我。但是,拿我和别人打赌,我认为他的行为就是不对的,不符合善良的标准。
再到后来,我对善良有了更多的困惑,也曾纠结过。当然每每思考到最后,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忘初心,做一个自己从小就立志做的善良的人。我对善良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了,不像小时候认为地那么单纯了。
后来又遭遇一件复杂的事件,让我在区分善与恶的过程中陷入极大的矛盾和焦虑之中。那段时间,我每天到凌晨3点就会醒来,再也睡不着,于是就思索什么是善良,为什么我这么善良,会遇到恶,为什么没有将“恶”感化成莲花?当然后来事情得到圆满地解决。后来,我又遇到了更为复杂的事件,让我对善与恶有了更多维度的思考。通过这件事情,我总结如下:善良确实是做人要遵循的原则,但是善良还需要智慧和勇气来维护,否则,善良有可能被“恶”碾压。
所以,后来我的人生课程里又增添了智慧与勇气这两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