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不爱读书的,认为“读书很苦”,主要是记不住书中的內容,又缺少思考,再加上手机的诱惑,身边人的打扰,就更不能去认真的读书了。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让我知道了其实读书也没那么难。
一、为什么要读书?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极速变革,在现实的工作生活压力下,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煌惑、迷茫和不安,而这种焦虑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缺乏对抗脆弱的能力。
塔纳布在《反脆弱》一书里强调: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意,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大部分的问题在书中都可以得到解决。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虑,不妨开始读书。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董卿曾说过:“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读书不一定能使我们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但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的人会说,我也在读书,但我读完书后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是不是我读这些书就没用呢?
其实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们没掌握方法。读书这个过程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只要沉浸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能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激发我们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这就是沉浸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沉浸式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不断体会和探索。讲书是强沉浸式学习,能锻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
讲书是一种强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它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没有意义,自己找;没有脉络,自己找。你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再加上准备的过程当中你的专注力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且长久地锻炼思维逻辑。
如果你现在还没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我强烈建议你开始讲书,不一定要挣钱,你可以给你家人和朋友讲,甚至可以给自己讲,让知识和学习形成一循环。
你会发现自己在讲书的过程中需要旁征博引,而这种引证来自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才会让你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而且所有的知识连接都会逐渐建立起来,而这种连接数的指数级增长,会令你的大脑更强健。
这个学习过程在一开始会非常艰难,我一直坚信,技能的习得来自刻意练习。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着急,要想走捷径,一定不能小看累积的过程。脑海当中积攒的东西越多,你就越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不要走捷径,厚积薄发前的积累至关重要。
二、如何选书?
既然我们知道了书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对我们有帮助,有价值,帮我们解决实质性地问题呢?
这里有一套选书的标准和流程:
“樊登读书”的主编慕云五老师在历经多年的选书工作后,总结了一套TIPS原则。 T(Tools)是工具、I(Ideas)是新的理念、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
而樊登认为,选书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科学性和建设性。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
所以在科学性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评判图书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这本书是不是具备建设性,就是读完了以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这本书是具有建设性的。
选书的秘诀:
1、看出版机构。一家好的出版机构会对自己的品牌负责,所以在出书的时候会严选内容,它们会先替你把一道关。全世界能够出的书那么多,它们一定是慎重选择过的。
2、看作者背景。建议大家挑选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书。大学教授写的书,往往这个教授一辈子没写几本畅销书,但是他这一辈子的研究的精华就在这几本书里。
3、看推荐人。推荐人也要甄别,有的人是乱推荐。
4、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当你在一本好书里看到作者提到别的书,被提到的大概率是好书。
5、看书后的参考书目。当你发现很多不同的书都参考了那本书时,这本书肯定是大牛的书。“好书带好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6、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每本好书都有一个使命。这本书给出了相当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未必是完美的,但论证过程是严谨的,或者说在努力地做到足够严谨,那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看。
7、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三、如何让自己读懂一本书?
曾国藩说过,读书相当于攻城略地。
怎样才能够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你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这个理解力的池子,包含了7个方面的书: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常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要想很轻松地读懂每一本书,就需要涉猎很多方面,见过世面,阅读足够宽泛,这时候你才能够淡定地对待每一本书,去发现每一本书真实的价值和优点。
要想把一本书读懂,还要养成读完以后总结的习惯。读完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挑战大脑,回忆全书,构思思维导图。把自己当作传播者,加深理解。
四、如何解构一本书?
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其次,要看一本书的写作背景(有的书没有)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再次,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书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来讲,会进行价值升华。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这本书讲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够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书也是一样。前面是定义的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一定是价值升华。
什么才是一本书的精华呢?读书笔记有学问,8类文字提升阅读质量。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五、绘制思维导图。
对于很多人不习惯写作输出的,我觉得可以学习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一本书。
绘制思维导图,每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用思维导图将其进行梳理,这是一种高效的“知识输出法”。这种方法一是看起来非常清晰明了,二是动笔写过的内容更容易在大脑中获得长期记忆。
有了这些读书方法后,以后读书就容易理解了,也可以运用这样的逻辑和方法去看一本书,这样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