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和一朋友去跟外教聊天,一路上,朋友用日语与外教谈笑风生,她一口流利标准的日本语,为她赚足了回头率,就连外教都连连夸赞,她的日语水平跟本土人说的没什么两样。
其实,跟外国人交流,对她来说早就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
不过这一路上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尴尬至极,我像个摆设一样,待在他们身边,虽然能够听懂他们的对话,但是我那蹩脚的口语根本不足以支撑我加入他们的交谈。
我把笑容僵在脸上,只能发出一些赞叹,惊讶没有实际意义的拟声词。
有时外交怕冷落我,特意问我看法,我只能手脚并用,边说带比划地向她表达我的意思,最后看着他用疑惑的眼神向朋友求救那一刻,我真心想说:能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一件多么炫酷的事情;而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02
她付出的所有努力,我都看在眼里。
我在睡懒觉的时候,她在学日语,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她仍然在学日语,我跟朋友聊天逛街购物的时候,她依然这样坚持学日语。
她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出门去背诵日语,坚持了整整三年。
现在,她终于可以享受到日语带给她的好处,可以毫无障碍地去交流,去旅游。
再看看我自己,我总是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了,能听得懂,日语等级考试过了就行,从来没有把它做到极致。
03
想当初,齐白石先生学画画的时候,他对国画有强烈的兴趣,但是没有人教他画,所以他的画画水平一直处于初级水平。
直到20岁一天,他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发现一套《芥子园画谱》,而这部画谱正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
看到这个教科书,齐白石如获至宝,可是这本书是别人的,他只能从书主那里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把原画一笔一笔勾描在竹纸上就这样勾画了半年,画了16册,才悉数描完
接下来的五年,齐白石靠这套描出来的《芥子国画谱》做雕柱,并且闲时也反反复复将书拿出来临摹,勤学苦练,画画的功底就这样打了下来。
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得到了名师指导,他的画技更上一层楼,终于成了一代国画大师。
齐白石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为了学习一门技能,齐白石大师做的事情。
04
但在如今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的时间被手机分割的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就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的一干二净。
我们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一些“干货”,希望发财致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骗了点击。
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闭置,错把硬盘当成大脑。
我们总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什么知识都懂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一下,可是什么事情都做不精,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而这个差不多先生的相貌跟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是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精致。
05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时效的,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所以要想一丝不苟的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细,做精。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分的标准去完成就可以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则能不做就不做。
具体来说,假如你每天有10小时的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尝试“二八开”的方式,把其中的八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社交的干扰,专心致志。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时,你可以学习自己的感兴趣的,接触不同的领域,学习不同的技能。
这样,才能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一个各方面都懂但又不精的“差不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