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胜利日看民族精神的传承

图/网络

文/小点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如同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铭刻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更承载着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回溯往昔,自“九一八”事变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然而,中华儿女并未屈服,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路绝之时,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战斗,最终壮烈殉国……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古往今来,爱国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战国时期,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却始终心系楚国,写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千古绝唱;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誓言。这些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跨越时空,一脉相承。在抗战时期,这种爱国精神更是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抗战胜利不仅体现了爱国精神,还彰显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合力。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打击敌人。无论是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还是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都展现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团结协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抗战时期,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法宝。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抗战胜利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华儿女面临着武器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始终坚持战斗。无论是在艰苦的敌后根据地,还是在残酷的正面战场,他们都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与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这种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古有愚公移山,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阻挡,他毫不畏惧,带领子孙后代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将山移走;今有抗战时期的中华儿女,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他们不屈不挠,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这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抗战胜利纪念日是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时刻,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在新时代,我们要从抗战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像先辈们一样,热爱祖国,团结协作,坚韧不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民族精神的火炬在我们手中代代相传,照亮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2025.9.2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