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的姓氏问题,自媒体文章已经写烂了,最早的说法是嬴政,后来这个说法被推翻而为赵政,渐渐地稍懂点历史的人都不用“嬴政”这个说法了。
但问题是,赵政这个说法真的对吗?
这就牵涉到上古时期的姓氏问题,姓与氏的起源和关系,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混乱不堪了。《秦本纪》说秦先祖大费被舜“赐姓赢氏”,又说“(周)缪王以赵城封造父”,所以姓赵氏。
这两处都是姓与氏混杂一起,司马迁也没说明白,赢和赵到底是姓还是氏,究其原因,是因为自战国时期姓与氏已经混为一谈、难以分辨了。
宋人郑樵说,三代之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妇人有姓无氏,而男子有姓有氏,氏的出现是用来别贵贱的,身份贫贱的人是只有名没有氏的。大概这是母系社会时期的遗存,男权崛起以后,给有权势的男性家族冠氏以显。
所以,这里的“姓赢氏”有可能指的是姓,而后来的“姓赵氏”则可能指的是氏,《左传》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造父封赵城,氏符合“胙之土而命之氏”这个说法的。
这也是赵政这个说法的法理依据。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不去深究姓与氏的渊源,也暂时忽略两者之间的差异,不管是姓还是氏,不管是“姓赢氏”还是“姓赵氏”,我们可以粗略地这样理解:
秦国一族,在先祖大费的时候,因为有功于舜帝,所以舜帝赐姓赢氏以别之,这也是一份殊荣。到了造父的时候,赢姓的后人越来越多,因为造父有功,周缪王又给造父赐了新的姓氏——赵氏,以分别其他的赢姓后人,尊显造父这一支的嬴姓族人。
所以,“(秦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也就是赵政。
但细细查阅历史,发现又不是这样,赵氏到非子的时候,因为给周孝王养马有功,“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按照“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规则,非子这一支自此改为秦氏,所以其后有“秦嬴生秦侯,秦侯生秦仲”。
这样来说的话,秦始皇应该姓秦氏才对,为什么经历了数百年以后,秦始皇怎么姓回了赵呢?按理来说,秦国一族从非子之时就已经从赵氏分出来了才对呀。
郑樵说:
“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其支庶无国爵则称公子,公子之子则称公孙,公孙之子无所称也。”
所以,秦始皇法理上的姓氏本应是“秦氏”,名字叫做秦政。比如《汉书·贾山传》中贾山给汉文帝的上书中就称秦政,《毛诗正义》孔颖达序则称其为秦正。那么,为什么司马迁说他“姓赵氏”呢,换句话说,秦始皇为什么从秦氏改回了赵氏呢?
仔细解读发现,此“赵氏”或许非彼“赵氏”,《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出生的时候就“姓赵氏”,可是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出生在赵国,那个时候他老爹公子楚正在赵国做人质。
这就非常奇怪了,此时秦始皇还没有做秦王,他的父亲子楚也尚未继位,他应该姓公孙,称公孙政才对。为什么既不叫公孙政,又不叫秦政,反而突然改姓“赵氏”呢?
考虑一下当时子楚一家子的处境,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彼时秦国和赵国关系开始恶化,子楚一家在赵国的待遇非常差,两年后在秦始皇三岁的时候,秦昭王派将军王龁围攻邯郸,赵国人情急之下想要杀掉公子楚。
公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仓皇逃走,匆忙周把老婆孩子都留在了赵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为“赵豪家女也”,得到别人的庇护母子二人才捡了条命。
是谁庇护秦始皇母子呢?最大的可能性自然是赵姬的赵氏族人,这样一来,小秦始皇此时秦公孙政的身份就太扎眼了。所以,为了保护这母女二人,或许是在刚出生时,或许是在公孙政三岁的时候,这些保护他的人就让他冒称母姓赵氏。
所以,从法理上来说,秦始皇在继位之前,应该叫公子政,而继位之后则应该叫秦政。不过,他在刚出生的时候被改姓赵氏,至于继位之后有没有改回来则找不到依据。据考证,秦灭以后,秦国的后裔有很多人都以秦为姓,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就是秦室的后裔。
不过秦始皇行事向来别具一格,继位之后继续称赵氏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