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评估注意事项及建议

1.评估原则

高层管理者作为发起人

关注发起人的商业目标

依据参考模型进行评估

使用定义好的评估方法

通过协作方式完成评估

遵循严格的保密和不归因原则

2.组织业务目标、过程改进目标、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针对组织的业务目标和CMMI V2.0三级成熟度标准要求,审视组织过程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过程体系的执行状况,找出强项和不足。针对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出改进建议和评分。

评估范围:参考模型:19个,涉及到的实践最多有3级。项目上,有3个项目:项目名称。

3.评估过程

文档检查:组织政策流程文件、项目文档、支持类文档。

访谈:项目经理、项目成员、配置和质量保证、管理层、EPG培训。

评定和报告:项目级评定、组织级评定、验证初步发现报告、结果表决、结果报告。

4.确保质量

行动:确保质量、设计和开发产品、支付与管理服务、选择和管理供应商。

管理:规划和管理工作、管理业务弹性、管理员工。

实现:支持实施、管理安全、管理安保。

提高:提高性能、维持习惯性和持久性。

5.过程域

1.PPQA(Product and 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产品和过程质量保证

目的:验证并改进已执行的过程产生的工作产品的质量

价值:增强过程使用和改进的一致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效益和客户满意度。

建议:QA的审计结果纳入质量周报,以便更好的监控过程及工作产品的质量。缺少过程监督(产品、研发、需求)

2.TS(Technical Solution)技术解决方案:

目的: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价值:在提高高效的设计和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并且减少返工。

建议:代码走查、单元测试的策略和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

3.PI(Product Integration)产品集成:

目的:集成并交付满足功能和质量需求地解决方案

价值:通过提供达到或超过其功能和质量要求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建议:项目缺少明确的集成测试计划及集成测试的进入、退出标准。进一步拓展持续集成的范围:将静态代码审查、接口测试、功能测试纳入持续集成。

4.EST(Estinmating)估算:

目的;估算开发、采购或交付解决方案所需的工作和资源的规模、工作量、周期和成本。

价值:估算为做出承诺、策划和减少不确定性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尽早采取纠正措施并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建议:引入与敏捷开发方法相适应的估算方法。例如:基于故事点的扑克牌估算法。

5.PLAN(Planning)策划

目的:制定计划来描述在组织的标准和约束条件内完成工作所需的内容。

价值:优化成本、功能和质量以增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建议:加强对迭代周期模型的理解并更加规范的应用。

6.MC(Monitor and Control)监视与控制

目的:提供对项目进度的掌握,以便在绩效显著偏离计划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价值:通过及早采取行动调整显著绩效偏差,提高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建议:结合敏捷开发方法,规范的应用每日展会、看板、燃尽图等工具开展监控。加大对项目、部门的监控。对项目及部门整体的表现的关注,对项目的偏差与问题的识别及跟踪处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7.RSK(Risk and Opportunity Management)风险与机会管理

目的:识别、记录、分析和管理潜在的风险或机会

价值:缓解不利影响或充分利用积极影响来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8.OT(Organizational Training)组织级培训

目的:培养人员的技能和知识,以便他们高效且有效地执行他们的角色。

价值:增加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提高组织工作性能。

9.CAR(Causal Analysis and Resolution)原因分析和解决

目的:识别选定结果的原因并采取行动,防止不合需要的结果再次发生或确保再次出现正面结果。

价值:解决根源问题可以消除返工并直接提高质量和生产率。

10.CM(Configuration Management)配置管理

目的:使用配置识别、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和审计来管理工作产品的完整性。

价值:减少工作损失,并增加向客户提供正确版本解决方案的能力。

11.DAR(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决策分析和解决

12.MPM(Managing Performance and Measurement)管理性能与度量

目的:使用度量和分析来管理性能,以实现业务目标。

价值:将管理和改进工作集中在成本、进度表和质量性能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投资回报

建议:进一步明确业务目标、性能和度量目标,并优化完善具体度量项及衍生度量指标。如迭代周期、迭代速率、需求交付周期、线上问题处理周期、线上缺陷密度等,以更好的支持公司的运营型的转换变。

13.PCM(Process Management)过程管理

目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和基础条件的持续改进

价值:确保过程、基础条件及其环境有助于成功实现业务目标。

建议:组织级与项目级的绩效改进,进一步加强过程改进工作的主动性、规范性、实效性和持续性。

14.PAD(Process Asset Development)过程资产开发

目的:开发并保持更新执行工作所需的过程资产。

价值:提供了解和重复成功性能的能力。

建议:进一步优化标准过程集过程裁剪标准。加强过程资产的积累。例如:经验教训、典型风险、可复用组件等。继承也有优秀实践,系统性的引入敏捷方法,规范和拓展禅道的应用等。

15.GOV(Governance)治理

目的:指导高级管理层履行其在过程活动的发起和治理中的职责。

价值:最大限度地降低过程实施成本,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并确保实施的过程并促成业务成功。

建议:进一步明确或优化组织业务目标、组织与项目的度量及性能目标并利用目标来更好的驱动管理与改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