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1年3月,全县村“两委”班子将进行集中换届。这次换届,正值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村“两委”换届工作是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没有来平安村做驻村第一书记之前,我觉得在农村要做好一件事情最重要是要有资金、有项目、有各方支持。做了第一书记以后才发现:唯有“人”这个元素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个“1”,其它的“0”再多都无济于事。
乡村基层治理是个非常宏大的课题,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也会经常囿于眼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具体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对村“两委”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实际上,驻村第一书记是一个村的“村官”,平时面对的是少则五六百、多则两三千的村民,“管辖”地域之广、人数之多、事务之繁,细数起来甚至远比很多机关单位还要复杂,但同时又缺了机关单位的人才配备,所以很多看似简单的事在实际操作中十分艰难。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仅靠第一书记一己之力,即使有夙夜为公的苦干精神,却只能“领兵”而不能“领将”,那充其量算是一个优秀的“将才”,而不算一个优秀的“帅才”。诚然,在现实中,能做到如此登峰造极的人少之又少,不能一味苛求,而且从整体村干部群体的综合能力来说,确实也会让第一书记有“巧妇难为”之感。所以现实要求我们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即在现有的基层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将他们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有一句话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而这个基础则相对表薄弱,主要是人才队伍的薄弱。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国家所有针对农村的政策都得通过行政村这个环节,借助村干部的力量在“最后一公里”进行实施。虽然很多工作乡镇参与也较多,但毕竟乡镇的辖区范围太广,乡镇干部不可能事必躬亲,再者即使是乡镇干部来开展工作,一般也需要村干部引导。比如,上级调查农村某方面情况的各种表格,需要了解当地情况的村干部收集汇总;上级政府来村里调研,也需要村干部介绍、引导和具体安排;上级的各项政策,更需要村干部向各村民小组宣布传达,诸如此类。村“两委”更多地承担着和基层乡镇一脉相承的工作任务。从这个思路上来说,其实行政村才算是政府最基层的组成细胞。
目前村干部普遍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待遇偏低、工作量偏大,尤其在村里没有其它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激励措施的情况下,要想吸引到优秀人才,难度不小。经过一年多的走访其他行政村,我发现村干部们的年龄普遍偏大,学历以初中为主,极个别的有高中或中专学历,大专学历更是凤毛麟角,家中有较大种养产业的不多,不大会使用电脑。基于此,我想实际上我们对于村干部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态度要大于能力。满足三个条件即可:一是经常在家;二是有责任心;三是态度积极。至于其它的能力则完全可以逐步进行培养。但如果村干部的态度有问题,便会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更不要说带动全村发展。
有时候我觉得,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包容无限的容器。如果村干部不想做事,村里依然安居乐业、和睦平静。但如果村干部想做事,就会有无数个可能的切入点,能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通过潜移默化的努力来改变村子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普遍认知。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能促成这一改变的除了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努力之外,更需要有长效制度的支持。“要想让马儿跑,首先要给马儿草”。今后,应该对广大村干部甚至村民小组组长深入开展务实有效的管理,实施更好的工资待遇、日常管理、培养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村能人加入村干部队伍,我们的基础才能真正的得到巩固,农村的各项工作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