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一个田园诗人,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田园诗人,李白的诗豪放、潇逸,杜甫的诗苍郁、工仗,那么陶渊明呢?
陶渊明的诗自然、平淡,抱朴守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很平淡、很自然,飞鸟、南山、故鱼,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意象。
但陶渊明确确实实是热爱和向望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的。陶渊明这样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以至于把自己的生命也恒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里面寄托着他对生死的参透,他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因为生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死他也不特别介怀,死是一种永恒,和大自然融于一体的永恒。
但陶渊明的这种美又寓合着一定道。“试酌百情远,重觞勿妄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即使在酌酒陶醉之中,但还沒有忘天去真,什么是天什么是真?《庄子》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可见天也,即真也,即人类自然的美好夲性。不为三斗米折腰而远离世俗,想保持一份与自然相近的厚朴隽永的夲性。

这种纯静美好在陶渊明的笔下最后演绎成了一个美好的梦。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的精神家园,那么桃花塬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想;田园是陶渊明的“此岸理想”,桃花源则是他的“彼岸理想”。并且这个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梦,不断向远方延伸。
中华梦,是不是这样一个梦,虽然是遥远的,但它是我们追求的、奋斗的、美好的。
陶渊明的纯朴、宁静,是对一切浮躁、喧嚣的荡涤,它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有儒家的责任感,但放弃了儒家的繁冗礼仪;他有道家的崇尚自然,但又不追求长生不老;他有佛教的看破红尘,却又不陷入轮回迷信。
《桃花源记》的结尾是这样的:桃花源人请他在离开桃花源时不要告诉别人,虽然他在回途上做了记号,但结果再回头还是找不到这个美好的桃花源了。
但是,到现在我们还在寻找着这个桃花源,因为我们笃信,通过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