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心:
有句话叫“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这话很多人都挂在嘴边,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丰子恺的一首诗《不宠无惊过一生》。
配这句话的还有一幅画。
画中有两个妇人,前者一身红袄,挎着篮子行走,后者一身蓝袄,挑着扁担行走。脚踏实地,宠辱不惊。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向何处去。
这大概就是“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了吧。
换句话说叫“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大智慧,很难做到。
很多人把它等同于“及时行乐”。不是的,那是“玩儿在当下”。“活在当下”的要义是专注于此刻的生活。
怎么专注此刻呢?
就是那八个字: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不念过往”好理解,就是不贪恋于过往的甜蜜或痛苦,不让它们影响现在的生活。
套用经济学的概念,就是“请忽略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决策前产生的无关成本,不应该影响决策。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正考虑和男友分手,但想到他们已经交往了十年,接近谈婚论嫁,如果分手就前功尽弃了,于是很犹豫。
在这个情境下,让女孩放不下的这十年感情,就是她应该忽略的“沉没成本”。而她决定分手与否的条件其实很简单,就是此刻我还爱不爱这个男人。爱就继续,不爱就分手。
这就叫“不念过往”。
相比起来,“不念过往”还是好做到的,难的是“不畏将来”。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将来?
因为不确定性。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但凡有变坏的可能,无论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多可怕呀。
我们害怕十年过后,还是现在这个死样子,害怕未来没有变得更好,害怕碌碌无为,害怕蹉跎一生。
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纷纷做起了“理想”的信徒,希望用一个隐隐可见的坐标,来确定未来的道路,让一切看起来井井有条。
不可否认,理想是个好东西。
因为“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身为一个久经考验的理想主义者,我曾经也对此深信不疑。
但吃过一些理想主义的亏之后呢,我现在觉得比起一个美好而遥远的理想来,走好接下来这一步要更重要。
理想主义是一丛娇艳的花,下面埋着陷阱。
第一重陷阱叫“期待过高”,当现实与期待总是落差极大时,人极易陷入接踵而至的消沉。如果管理自己,那就是自己消沉;如果管理一个公司,那就是整个团队的消沉。
第二重陷阱叫“美化现实”,理想主义者会在心里描绘出一个完美的饼,他不接受那饼不够圆或不够大,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忽略现实的残酷,以成就内心的激动。
此外还有第三重陷阱,就是“目标远大”。
理想主义者一般怎么思考问题呢?
立下一个宏大的志愿,然后从零开始,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目标逼近,为此花上5年时间。
如此一来,未来看似就确定了,就不那么可怕了。
可问题是,这个世界变化多快呀?你花5年时间要去的地方,等真到了的时候,那个地方还在吗?或者5年之后的自己还真的想去吗?
你以为用理想消除了不确定性,却忘了理想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说了半天,啥叫“不畏将来”?就是接受不确定性。
不用做太长远的打算,因为打算了也没用,一切都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
你只需要确定此刻和一个不远的将来,你在做什么,然后全力以赴去做,就可以了。
在这个做的过程中你会积累一个又一个实在的收获,并且更有趣的是,会收获一些意外。
这个意外最可能来自什么呢?
最可能来自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些领域。
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过于远大的理想可能忽略的事情,就是那些几年前我眼界的局限。
我要还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的话,我现在就立誓做导演,然后不惜一切代价,花上10年去做。
但现在不了,我就做我目前还算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和电影沾边的事情,我写影评,我想把影评写得更好。至于拍电影的事儿,我不过多去想,未来的事儿谁也说不定,没准哪天就拍成了。
就像我们现在一年之约的写信,很多人问我们,做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呢?一年之后怎么办呢?
这些不用想。我们是真心想做这个事情,那就踏踏实实去写,等着看会发生什么。
接受了不确定性之后,也就不畏将来了。甚至还会喜欢上不确定的将来。
阿心,今天给你写了这么个无聊的东西,但我觉得能给你一点点启发。
写信也是整理和沉淀自己的好机会呀。
以上。
子戈
11月5日
阿心与戈叔的一年之约,为你而写的365封信。
都收录在公众号:不如写信
(谢谢你来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