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时间读完这本《精进》,对自己来说也算是比较快的速度了。作者采铜,可以说是知乎上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几个答主之一。在经过与大量人群交流、反馈的基础上,作者从七个角度,对个人的提升道路进行了提炼与介绍。
这是一本买来很久却一直放在书架上没有读的书,本次找出来也是因为最近连续读了《认知觉醒》《认知驱动》《刻意练习》等类似的书籍,突然想到自己还有这么一本书,那么找出来读一读也是应有之意。
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已经是见过多次的老朋友了,只是每个作者对于同一个事情采取的说法有所不同而已:如时间之尺、延时满足、即刻行动、学习不是简单长时间重复等等。这些都没有必要再去一一陈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或者感触主要有三点:
一是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应当从哪些维度进行自我反思。很多人、很多书都有在说反思,之前读过的书中也多有强调和总结反思的重要性。但究竟什么是反思、应当从哪些角度、如何具体地进行反思,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我自己也是始终迷惑。每次尝试着去反思一个事件,总是发现好像没什么可反思、可总结的。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终于算是有了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与方向。概括来说,主要从以下9个角度来进行总结:
信息:在本事件中利用了那些信息、信息的来源如何?是否有遗漏?
预期:开始之前,对事件结果有怎样的预期,基于哪些因素?最终该预期是否达成,若未达成,前后差距如何,什么原因导致?
结果:怎样描述事件的处理结果,又怎样评价该结果?
进度:事件的进度,或者说效率如何,什么原因?效率低下时,如何干预?
工具:使用了哪些工具、其中哪些工具起到促进作用,哪些起到阻碍作用?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
情绪:处理事件过程中情绪如何,是否失控,原因何在?是否有意识调整情绪,方法如何,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遇到哪些阻碍,最严重的是什么?如何应对,应对方法是否有效?哪些阻碍会长期存在,需要怎样持续的努力来减少?
优势:已发挥怎样的优势或者说长处,是否有还未发挥出来的优势?自己的优势或者长处是否得到提升、具体在哪些方面?
缺憾:是否存在缺憾(或者说过错、失误)、最大的缺憾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暴露了自己哪些缺点,有没有迫切需要改正的?
意义: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短期、长期生活是否有影响?对周围人、对社会、对世界是否有意义?
二是意识到,当发现某本书里有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将这本书买下来或者下载下来之后,一定要尽快读完,否则就很容易忘记自己为什么想要读它。就比这本《精进》,买来已经好几年,但一直没读,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买它的原因:畅销?还是有什么戳中自己的点?或者说自己当初希望通过这本书获取怎样的知识?时间一长,甚至连它的存在都想不起来,更记不起当初是在哪里看见的这本书以及是什么原因促使自己买下它了。由此来看,当自己对一本书带有疑问,或者说希望在这本书里寻求某些答案时,应当第一时间去阅读,而不是等待以后有空了再看。否则,当你连自己的问题都已忘记,又如何去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呢?
第三点,认识到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做信息的搬运工:手机文章、视频、电影等,坚决不能在资料收集后却又懒得去看、放在收藏夹里吃灰。这一点上,我真可以说是感触颇深。这么些年以来,属实是在收藏和囤积的路上越走越远:想要学习英语,关注公众号,转存了The New Yorker、Times杂志到网盘;微信、知乎等平台上遇见好的文章,狂点收藏或者转存到印象笔记中;工作中遇见很有价值的判例、文件、培训教材等,通通保存到笔记中。几年下来印象笔记中分类保存了无数的材料,甚至还为此开通了会员。但真正看完的又有多少呢?每每想着收藏以后有时间再看,但却总是在收藏夹里落灰。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不断努力去调整、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尝试着去实践了:继续探寻对事件反思的方法并保持习惯、有感兴趣的书买来后第一时间去读、文章收藏的第一时间就全部看完而不是等着以后。这三点若是能真正培养成习惯,想来一定会让自己产生巨大变化的。
除了以上几点,读完本书还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与理论,如侯世达定律、规则遵循理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T型人才等等,这些都可说是不小的收获。另外结合前面看完的《刻意练习》、《自卑与超越》等几本书,发现国内作品与国外作品有个很大的区别:国内更懂读者的习惯,总会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给你列明一二三四点,让人读起来思路清晰。而国外作品的内容相对更零散,虽然也有章节,但似乎彼此间关联性稍弱一些,经常容易读了许多却不大明白它究竟说了些啥,可能是自己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