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的作者是美国罗娜·雷那,是护士专业的专家。本书重点讲述了如何避免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
大家有没有想像过如果有一架摄像机每天24小时的拍摄你、监视你,是种什么感觉?
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是被我们的孩子这样监视着,孩子每天都注意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孩子其实是父母的复印件。
有研究表明,被大吼大叫的孩子容易焦虑、叛逆、学习成绩差,且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采取大吼大叫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作者还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有九个维度决定着一个人和别人的差别:活动量、节律性、接近或者回避的特性、适应性、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
也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气质是不同的。我们与孩子要互相尊重对方的气质。
解决吼叫的办法:
1.学会把自己发飙的过程记录下来,这个记录和跟踪是一个特别好、特别有效的方法,这样做将令你发飙的频率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追踪和记录你的吼叫过程,一定要有觉知性。
2.建立自我同情。前提是承认自己错了,找到自己发脾气的原因及下一步行动的方向,才有可能改进吼叫的频率。
3.运用ABCDE法。这五个方法分别指:
A:自问 (是什么让我这么生气)。
B:深呼吸一下。
C:让你自己平静。
D:决定你的孩子需要些什么。孩子此刻这么闹,它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我的理解和关爱,还是我帮他一块解决问题,还是他需要我能够尊重他的意见,一定要确定孩子的需要。
E:同理心。用同理心的方式与对方沟通。
4.4C法则:
(1)沟通。表达要简单、具体、简短。例如:不要打妹妹,去把手洗了。如果孩子不照做的话,父母可以向其解释和示范,多使用鼓励性的言辞,将话说清楚。例如:我要你做什么。
(2)选择。是父母真心的给到孩子2个选择,而且决定了就不要拖泥带水。
(3)结果。要让孩子对他的行为负责。让孩子参与到想象结果的过程中来。
(4)联结。父母要跟孩子创造一对一的时间。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分别单独跟每一个孩子相处,建立一对一的联结。一对一的时候,要经常的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且孩子特别喜欢父母关注他们。例如用非常坚定而柔和的声音对孩子说:好吧,再玩五分钟,咱们睡觉喽。
切记一点:孩子首先得爱你,她才会听你的。
如果以上方法还是控制不住你吼叫情绪的话,可以采取以下几步:
1.真诚的道歉。表达自己的后悔,要表达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要给出补救的措施或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就是三点:后悔、责任和补救。
2.要学会规划家庭会议。要定下会议的议题、开会的具体时间、参会人员,也可将以上内容写一个通知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1)开会时,可以先说一下别人身上的一个优点,每个人都要表达对别人的赞美。
(2)真诚的提出对对方的意见。
(3)最后根据一些共同的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拿着发言权杖讲(例如一支筷子),讲完了再把发言权杖给下一个要发言的人。
这个家庭会议是用来让全家人讨论问题并商量解决问题办法的。
3.使用定时器。用定时器的方法也能降低父母教育孩子时大吼大叫的几率。
最后作者还贴心的给出了一些非常细节化的替代方法。
1.与孩子一起画一个表格和日历,有助于孩子学会规划时间。
2.与孩子交流时,学会放低声音。
3.利用幽默和创意。孩子是自己的盟友,不要把孩子变成自己的敌人,
4.试试数数的方法。例如父母可以跟孩子说:咱们来一块数个数,1.2.3.4.5,数到5咱们就一块哈哈笑,怎么样?我们可以用数数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一些困境。
5.静候结果。你可以关注孩子,孩子非常喜欢你的关注。
6.再来一次。假设孩子冒犯了你,你可以对孩子说:你这样说话不礼貌,给个机会,再说一次。
7.带着孩子一起想办法。当家庭遇到困难时,可以对孩子说:来,孩子们,看看谁能让全家人高兴起来?
当父母们把自己的宽容与耐心用在家人身上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美好起来了。
努力做一对不吼不叫的父母,让孩子能够平和喜悦的同我们沟通,好吗?
想起自己做母亲也有五年的光阴了,经常盯着的大宝身上各种缺点不放,忽视了她身上许多可贵的品质。甚至也多次采取吼叫的方式“镇压”自己的大宝贝儿,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其实每次训斥完大宝,我内心非常愧疚,但我总告诉自己:身为她的第一监护人,又是我把她带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上来的,我更不能让这颗“小树”长歪了。如果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我没能教给她生存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帮她培养好情商与逆商的话,她早晚有一天需要走向社会,没有家人庇佑的话,她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独当一面吗?
所以,对不起,我的孩子。
父母之爱子,毕为之计深远。
为了你长远的发展,妈妈只能藏起一半的爱,对你严加管教、悉心培育,不求你将来大富大贵、穿金戴银,只望你将来内心强大、独立自强。
今后,我将积极践行以上“育儿圣经”,努力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高质量陪伴孩子与温和而坚定的抚育孩子。
以上心得与大家共勉,欢迎小伙伴们与我深度链接,共同探讨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