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见孙燕姿本人对于AI孙燕姿的回应,说实话,虽然在B站的推荐中刷到过很多AI孙燕姿的相关创作,但我对AI孙燕姿和孙燕姿本人都不甚了解,不过在孙燕姿的这篇回应里,我倒是看到了一些我很喜欢看的东西。
"As indie or as warped or as psychotic as you can get, there's probably a unique content that could be created just for you.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already predictable and also unfortunately malleable."
这篇文章里写的很多东西实在是过于激起我的表达欲,不管是对于AI技术的淡然还是对人类文化的思考都值得细细品味。
在前AI时代,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AI可以为你解决繁复的计算题,但却终究不能像人一样进行表达”。然而现在看来,AI已经在很多时候比人更像人,包括作画和歌唱在内的很多东西,AI已经做的足够好(当然,今天我并不想讨论版权的问题),至于现有的一些小瑕疵,我的观点与孙燕姿一样——随着AI的发展,瑕疵会逐渐被解决,各个领域都会遭到席卷。
当然,我倒并不担心遭到AI席卷之后会有什么失业浪潮啥的,毕竟人总会有事做,资本也总会有新的剥削手段(笑)。但我更想去问的一个问题是:艺术与表达到底是不是可以被数字化、可以被计算、可以被量身定做的?
我很想回答是的——出于我的私心。但是我带一些理性的去想了一想后,我的回答是:不是,至少目前来看不是。(不觉得用理性视角去分析艺术表达这样一个非常感性的事物本身就很有意思吗)
就如孙燕姿的粉丝们所说:大家去听AI孙燕姿,听的终究不是AI而是孙燕姿。人是非常主观的生物,大多数艺术表达的受众都不是只看作品本身的绝对意义上的鉴赏家,对于艺术表达都会有主观的解读,而这个主观解读就带来了太多超越作品本身的东西:我可能因为在某一天心情好而喜欢上耳机里循环播放的那首歌,或者因为前男友喜欢而讨厌某一部电影。同样,AI作品会因为被打上“AI创作”的标签,而在人们真正开始欣赏之前先遭到一轮主观解读。可能在将来不排除有的人就是更喜欢AI作品,或者主流观念认为AI作品就是整体上比人类作品更优秀,但我并不认为AI创作并不会像阿尔法狗把柯洁下到落泪那般降维打击所有人类创作者,而更可能是一种与人类创作并列的关系,毕竟文无第一。
说到阿尔法狗,我又想聊一聊AI之于围棋界——观察这个已经因为AI而变天的领域,也许对未来AI浪潮弥散到其他领域有一些启示作用。在尝试了解围棋AI时,我发现了很多和我以前认为的并不一样的事实,譬如围棋AI很强,但并不强在滴水不漏的计算和永不出错的细节(事实上,AI有时候甚至会犯一些人类棋手看来很低级的错误),而是强在拥有无与伦比的大局观和全盘掌控力。不过更好笑的是,AI下出一步好棋的时候,祂(请允许我用“祂”来形容AI,因为至少在围棋领域AI比任何一个人类都更接近围棋之神)自己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这是一步好棋,或者说无法用人类听得懂的话来解释,还需要留给人类去自己思考。
AI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放在围棋上可能没什么,毕竟祂能赢棋,那祂就是老大,祂说什么都是对的。但是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场景:AI被用于医疗领域,在面对某个患者时,AI开出了令人类医生匪夷所思的药方,那么就算AI医生已经被证明比人类医生更优秀,人类医生难道就敢使用这张根本看不懂的药方吗?上面这个例子是我某天走在回学校路上的时候和姜饼人同学偶然提起的,我后来想了想,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与“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上路吗?”是一样的:人类驾驶员与AI驾驶员都有可能出车祸,但若AI驾驶员出车祸的概率能远低于人类驾驶员,那就一定可以被法律和社会伦理所接受,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甚至于未来某天可能还会颁布“禁止人类代替AI驾驶汽车”的法律,或者说干脆汽车就不要再有什么方向盘和油门了。
不过,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知道AI时代的浪潮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改变这个世界。对于时代下的每个个体,我觉得孙燕姿说的很对,思想纯净、做自己,已然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