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领域,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说法,意思是,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电商公司如何把自己的货物快速、安全送达至用户的手中。为此,京东和淘宝各自建立自己的物流,并展开惨烈的竞争;目前来看,京东物流占了上风-在京东平台上购物,一般第二日即可送至买家手中。至此,京东完成了从购物到物流整个产业链的整合;由于有了受到认可的自营物流团队,京东在电商产业链中不再受到掣肘,可以说是游刃有余。这个做法的好处就是,一环通环环通,刘强东也可以腾出手来,布局未来。
互联网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存在的:如何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
继电商之后,互联网教育普遍被认为是下一个金矿,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理由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后,无法很好地学以致用,因为所学知识和市场是脱节的;于是,面向职场教育的各种产品纷纷推出,网易云课堂、慕课网、沪江网校等,是这方面的代表。还有一类,是面向K12教育的,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被取消了,但基础教育依然是众多学生家长花费最多的地方,毕竟,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这二者的不平衡,促使很多产品面向K12进行研发和推广,这方面的代表,有猿题库、作业帮、学而思等。
互联网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基因缺陷”,并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其一,知识碎片化,不成体系:传统教育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其贯彻始终的系统性;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依次经过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这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从任何一点出发,既可以追本溯源,也可以继续往未来探索;互联网教育则不然,出于资本逐利的天性,多数的教育内容都是碎片、不完整的,这样可以把一个完成的内容拆分了N份,分开来卖;对于卖家这自然是好的,但是对于受众,他们接收到的知识就是零碎的,无论是K12还是职业教育,真正能起到的作用都非常有限,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网易云课堂(以下简称云课堂)中的微专业:
微专业是云课堂一个特色项目,学生报名后,一般要经历4月月左右的学习周期,从而完成整个学业;其打出的口号往往是,“只要4个月,帮你从初级小白提升到高级xxx。”冷静想一想,这是不可能的。一个职业要胜任,地基必须要打牢,因此学生本人与该职业相关的知识储备与职业技能,是最核心的因素。4个月的时间,只能是浮光掠影,带着学生了解一下该职业的基本职能,以及基础的工作方式,绝不像卖方承诺的那样“一步登天”。
类似上述的课程很多,也就不一一举例了。
这还只是互联网教育的其中一个基因缺陷,还有一个缺陷: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受到监督。
传统教育带有天然的强制性,学生在学校受老师管教,在家里受家长管教,即使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学生也受到毕业证、考试等压力的强制,因而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保证。但是互联网教育失去了这种强制性:空间上,授课者与学生之间距离太远,无法近距离帮助学生;由于授课一般是一对多,而且对于授课者本人来说,学生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对单独的学生来说,他就无法接受到一个授课者的单独照顾。
今年兴起的知识付费,有一个形式就是“早读课”,形式类似“授课者带领一群学生早间学习一个内容”;为了保证学生能按时早起,一般采取“签到”这种方式,这算是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这种方式,不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带有一定的激励性,因为学生在连续签到达到一定时间后,就可以额外获得一种奖励。
另外,于2016年末兴起的AI,虽然目前技术门槛比较高,但随着大量创业者的投入,以及技术成本的降低,当它最终融入到互联网教育这一行业时,也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机器人可以帮助授课者监督学生,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尝试:熟人之间互相督促。学生可以团体报名参加课程,授课者授予某一人一定的管理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