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月底了,我要交读书笔记了,正巧这个月又看了一本关于手帐的书,可以写一写,毕竟入手帐坑快四年了(我骄傲了吗?( ´・ᴗ・` )),并且因为手残一直是个实用党(我骄傲了吗?( ´・ᴗ・` )),其他的我真的没有办法拿出来班门弄斧,这个也就是写出来,也许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K:你的想法不重要的。我:我骄傲了吗?( ´・ᴗ・` ))
好啦,言归正传。
这本书的作者的记录方式是,首先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下来,后期用记号笔在本子上标记,按时间的序列将事件代表词汇总在Excel中,方便检索。
记录时只思考要记录的内容,不去思考需要不需要记录和记录在哪里,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因为思考这些耽误了记录,毕竟好句子,好想法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瞬,忘记后可能要花费更多时间找回来。也有可能再也想不起来。
而且作者把日程、笔记、菜单,各种有用的可能有用的东西都全部都放在一起按发生的事情的时间顺序记录,就是作者说的:“不分类别,尽情记录”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试行了两周,发现并不适合我,我觉得这和职业喜好都有关系。比如作者是记者和作家,当他面对这类“大杂烩”似的笔记是思维的开阔,事件的多面性,他喜欢用定页。而我这样是思维的混乱,和没有发挥出我作为一名活页党的优势。
我随身会携带这样的两个本子,
白棋盘是pocket size,口袋本,活页,环径11mm,主日程本
纯黑是A5 size,活页,环径11mm,各类笔记
因为环径小,所以本子就会显得纤薄,使得手帐便携,因为环径小,书写时环不硌手,与定页的书写感受没有相差太多了。但是因为是活页,功能便可以多种多样了。
比如,按需分类,试行一元化笔记法(作者给他的笔记方法的命名)时,我正好在学习两种不同类别的知识,两种不同的知识混在一起,给我后期回顾时增添了翻阅的麻烦和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使用的本子是活页,我完全可以分开记录,也可以按时间写在两页纸上,整理时分类放置。活页可以在同一个本子里按不同的需要,放入不同的活页纸,这是定页的本子无法做到。一个和普通定页本一样厚度的本子,可以设置4、5个分类。虽然因为环径小,有一定厚度的纸最多放入50页。但是经常更换内页即可。
分享一个我自己用活页的方法:练字。
这是我个人的需求,因为我的字写得不好,觉得有必要练习,但是对我来说时间上不是很好安排,而且我记性也不是很好(本子,手帐就是来弥补我这一点的),于是我就想要这样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来练习,工作与工作的间隙,等待的间隙……
定页本也有很多好处,比如作者每隔几个月写完整整一本的满足感,换新本子时的又是一个新的开始的新鲜感,对本子的精挑细选,满足他的需要,还真的是非常羡慕这种挑本子的时候,仪式感满满啊。
及时记录这个想法很好,所以我在我的纯黑活页中第三分类里留了10页,按作者的一元笔记法记录第一时间的想法,这些想法我没有分类,或者一时间我不知道是属于读书笔记还是随想,或者是课程笔记,就先挑一页空白先记录吧,事后再分类(再次感觉活页的方便)或者就不分类了按时间顺序写下去,重要的是记录不是吗?
总之而好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没有最有效,只有最适合。(K:这是废话吧,我:我骄傲了吗?( ´・ᴗ・` ))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目录
序章 简洁的信息才实用
第1章 一册笔记本建构的知识生产体系
将所有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中
素材库的产生:一册笔记本的汇总效应
无论何时何地都只需一册
找到记录和查阅的窍门
令你毫无压力、轻松创意的方法
大杂烩带来的启示
根据生活方式选择笔记本规格
根据用途选择笔记本
自己亲手整理的信息才能活用
第2章 一元化笔记法的三条规则
不分类别,尽情记录
笔记本是个大玩具箱
能确保信息不遗失的一元化
先记下来,稍后再粘贴
添加日期标签,按时间顺序记录
6位日期记录法
箱子一满,就要更新换代
容量无限,便可以自由表达
笔记本是一幅长卷轴
将收录的信息索引化后提取
第3章高效率记录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法
写清文字轮廓
用罗马字首字母来略记
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
私人记录也可依序写下
用“葱鲔火锅式”笔记采访自己
新知就在日常疑问之中
体现使用节奏的分隔线
附上标题,方便查找
空一行书写,以便再加工
根据场合使用不同的笔
改变心情的“超黄金地段”使用法
在书脊和切口处写上序号
先贴为妙
用纪念品存储谈话内容
原封不动地粘贴A4资料
新闻只粘贴选段
帮助记忆的标记
从报纸中收集基础资料
从周日版报纸上剪下综述和书评
用腰封和补充卡片来补全笔记
用照片补充记录
万能的透明胶带
第4章孕育创意的生活日志
用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
通过手写保留原汁原味
主动决定何时记录
日常记录的三大优点
记录使人快乐
将收集到的素材用于知识生产
多样化素材孕育奇妙组合
笔记本就是另一个自己
比起结果,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
第5章帮助活用素材的知识生产技巧
创意是对既有信息的重组
吸收先于运用
用普通食材做出美味料理
信息的输出从笔记开始
日常思考的潜在价值
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
笔记是在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将私人记录变成素材
直觉的重要性
带着问题意识坚持记录思想
带来新发现的无目的重读
通过加工向创意“匍匐前进”
交叉参考笔记
使用卡片重组信息
使用大号纸张移植信息
复印件的拼贴法
动手,使想法更上一层楼
相信自己凭感性制作的笔记
第6章方便自由参考的笔记索引化
纸面信息也可检索
10年后也能查找的数据库
对索引数据去芜存菁
附录让笔记本物尽其用的创意集
笔记本的个性化
推荐使用的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