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晋襄公去世到赵盾杀五卿这段时间,晋国的内政不稳,对中原各国的控制大大减弱,而南方的楚国在修整了一段时间后已经从城濮之战的失败中恢复过来,开始重新向中原地区扩张,同时秦、楚结成同盟从西、南两个方面威胁晋国。由于晋国无法及时支援,郑国、陈国先后背晋投楚,秦、楚还先后派遣使者威胁、贿赂鲁国,要求鲁国背弃晋国,其中秦国的使者是西乞术,就是崤之战中被晋国抓住又逃跑的三个倒霉蛋之一。东方的齐国此时也打起了隔岸观火的小算盘,对晋国不再言听计从,晋、齐联盟已是名存实亡。
面对这种糟糕的国际局势,赵盾的破局方法是:攻打秦国,首先解决西方的威胁。可能是秦国之前一连串的失败让赵盾觉得秦国是个软柿子,也可能是之前的令狐之战赵盾自己也觉得做的不地道,总之赵盾决定拿这个两百年前跟自己是一家人的秦国开刀。可能是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令狐之战后秦康公数次攻打晋国,赵盾自然是还以颜色,你来我往之间秦国不仅没有找回场子还把河西之地仅剩的几座城几乎丢光了,而晋国则被秦国拖在了西线战场,南方的楚国在此期间捞了很大的便宜,秦、晋两国对于这种情况都十分不满。
鲁国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率军渡过黄河攻打晋国边邑羁马,赵盾则带领晋国三军六卿全部出动,决心一劳永逸解决秦国。两支军队在今天山西芮城风陵渡附近对峙,这里是黄河转弯处,故这次战争被称为“河曲之战”。
战争开始时,赵盾向上军佐臾骈询问破敌之策,臾骈这个人不知道诸位还有没有印象,就是那个护送狐射姑的家属去狄国的保安队长,赵盾大概是觉得这个人智商挺高又识大体,所以提拔了他做上军佐。“智者”臾骈给赵盾出的主意只有一个字:拖,他认为秦军远道而来后勤压力必然很大,拖下去的话秦国自然会撤退,到时候再攻打秦军必然获胜。赵盾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晋军坚守营垒不准出战。这一招果然奏效,秦军久战不胜,秦康公开始犯愁了,他向从晋国投奔而来的士会请教对策(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人)。士会不愧是晋国的地头蛇,他一眼就看出来这是臾骈出的计策,于是对秦康公说:“赵盾有一个族弟叫赵穿,是晋襄公的女婿,这个人狂妄自大,关键是智商还低,平时就非常看不起臾骈,我们如果挑衅赵穿,他一定会出战。”赵穿这个弱智受到了秦军的挑衅之后果然很愤怒,他的发言记录在《左传·文公十二年》:“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带着粮食、披着甲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敌人,现在敌人来了却又不进攻,是在等什么啊?成语“裹粮坐甲”,意思是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于是赵穿不顾周围人的劝说带领自己的军队去追击秦军了,赵盾听说了之后急忙召集军队,对大家说道:“赵穿是我们晋国的卿大夫,如果我们不去救他说不定他就被秦国俘虏了,秦国如果俘虏了一个晋国卿大夫然后撤走,那这场仗就相当于秦国赢了。”话说的冠冕堂皇,实际上赵盾一向袒护赵家人,什么军国大事在自己弟弟的安全面前都是浮云。至此臾骈的坚守计划彻底泡汤,晋军全军出击攻打秦军,由于是一场仓促发动的遭遇战,双方一直打到天黑也没有分出胜负。
当天晚上,秦康公派遣使者到晋国营地,与赵盾约定明日再战,使者走后臾骈对赵盾说:“这个使者虽然说话很强硬,但是眼珠乱转、声调失常,估计是秦国人害怕了,今晚就要渡河逃走,所以故意派一个使者来稳住我们,我们可以再黄河岸边埋伏,等到秦国撤到一半时进攻一定能消灭他们。” “智者”臾骈再一次看透了秦军的诡计,可惜猪队友赵穿再一次破坏了这个完美的计划,这个脑残货跟下军佐胥甲一起堵在了晋军营门前,大声嚷嚷着:“我们还没有收敛死去的同袍的尸体,这多不人道啊!不敢同敌人在约定的时间堂堂正正的决战,而去搞什么埋伏,这多么没有勇气啊!”被这两个蠢货这么折腾,臾骈的伏击计划彻底没法玩了,当夜秦军渡过黄河安全撤退,“河曲之战”就这样草草结束,晋国没有达到战略目标,依旧深陷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这种局面赵穿自然要责任,而赵盾身为一军统帅却因私废公,因为袒护自己的弟弟而置全军安全于不顾,这才是造成“河曲之战”晋国不能胜利的主要原因,关于这场战争的善后请期待——比而不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