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序(三)

        我很喜欢中国作家中的林语堂老先生,他曾在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的 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的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的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他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有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然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他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以为如果没有诗歌——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人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林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儿,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序(四)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
    好鬼阅读 410评论 1 1
  • 市场资金量有限,出现热门板块,钱就去哪里了,次新的钱都被吸走了,如通,如通,如通,谨记啊,还有就是短周期布林见顶就...
    十年一梦是黄粱阅读 175评论 0 0
  • 当我因为旁人的一句话而气愤的时候,我问自己,值得吗,是我小气了吗?曾经别人是否善意的提示过我的小气?!不要用他人的...
    木头不懂阅读 124评论 0 0
  • 之前写了一篇《我是如何阅读33本英文原著的》的文章,有网友问不知道读哪些书好,问我是怎么选书的,选书的原则是什么,...
    潜心修行阅读 1,425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