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医效秘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重视健康。对于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老年人,更是把养生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议事日程。很多人看书,学习,听养生讲座,不可谓不用心。但是,每每谈及养生,首当其冲必是吃中药、吃补品、平时吃什么,不吃什么……
讲起来头头是道:健脾养胃、补气养血、滋阴降火、壮阳补肾,相对应的大枣山药,人参黄芪,当归阿胶,冬虫夏草、枸杞、黑芝麻、桂圆莲子……,养生,似乎唯有吃,才是正道。各类的营养品,药茶、药膳,久盛不衰。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反正没有坏处。
然而,在健康问题上,正确的观念及自律的身心管理,远比补品重要的多。
大道至简——“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做好“动”和“静”,强过任何补药。
动则生阳
快步走、跑步、骑行、游泳、打球、日常劳作等都归属于动养。这里强调的是“形动”。
形属阴,动以养形。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使机体气血畅通,加快体内废物排泄,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运动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肌肉弹性,使人体骨骼肌的密度增加,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伸展性,减少疾病……
人在进行有氧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多巴胺分泌增加,运动者会产生幸福的感觉。当人们进行一定的运动量时,体内的内啡肽会持续分泌,这种“快乐激素”能够排解人们的压力和坏情绪,调节脏器的功能,增加神经的兴奋性,让人变得愉悦和满足。
阳气是什么,幸福、快乐就是一种阳气,精力充沛,处事乐观,动作敏捷都可以归属于阳气旺盛,它可以让人保持充沛的精力。研究显示:运动可使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提升15%,可以使人的处事能力,精神状态和承压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身动为动养,那么勤于动脑、勤于思考,也属于动养。常用脑,让大脑动起来,可以延缓生理老化,让人思维敏捷,神清脑健,耳聪目明。我们熟知的很多学者泰斗们大多健康长寿,如钱学森、季羡林、冰心、杨绛、巴金等,都接近或超过百岁高龄。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增加自己“生阳”的机会:多走路,少乘车;多利用楼梯,少乘电梯;看电脑手机的间隙,多做一些伸展运动;多学习,勤于思考;培养自己对运动的兴趣,如慢跑、健身、打羽毛球、游泳等。
当然,运动要适度。运动前做好热身,不要骤起骤停,以身体微汗,无不适作为标准。“大汗伤气”,每次运动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头昏眼花,不仅无益养生,反而有害健康。
静则生阴
静坐、睡眠、闭目养神,舒缓心灵等都属于静养。这里强调的是“神静”。
神属阳,静以养神。静,对我们现代人来讲,身静的机会很多:久坐不动,出门以车代步,电梯代替爬楼梯,平时宅在家里,不爱运动。
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加大,想做到神静却很不容易。久坐时,工作时间是紧张的脑力劳动,休闲时间看电视,刷手机,我们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着,纷扰着,身静而神不静。我们很难做到冥想放松,闭目养神。到该入睡了,又往往神不能归根,失眠多梦,本该静养的时候,却静不下来。
神不能静,机体就不能完全放松修整,心神不安就给邪气入里创造了条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很多肿瘤的患者,都有共同的心理特征:缺乏宽容、淡定,从容平常的心态,忧心太多、纠结太过、心急气躁,心静不下来。
“悲哀忧愁之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内经》
静心,无论或坐、或站、或躺,让自己从精神到身体,全部放松下来。放下你的工作,放下手机,微微闭眼,或眺望远方,或欣赏一幅优美的画,赏花草,赏鱼儿在水中游弋嬉戏,都有静目养神的效果。或者选择安静的环境,或者选择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各种情绪慢慢纾解,达到身心的放松。
培养一些有益身心的业余爱好也是静养,如钓鱼,绘画、书法,让心情平静,对身心放松都有好处。
很多时候,动起来容易,静下来却很难,尤其是处在事业巅峰的中青年人,需要更高的自我修养和生活事业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为了身心的健康,即便再难,也值得努力去做。谁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呢?
“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顽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气耗散,神志消亡。”——《内经》
不管何种形式的养生,都要以人为中心。人不同,养生的原则方法就不同。运动的形式和量,也要因人而异。阳虚的人以动养为先,阴虚的人以静养为主,年老体弱者,要静动结合,静养大于动养。人的个体差异,要寻求适合自己体质特点的养生方案。
做好一动一静,胜过任何补药。
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修,形神共养,才能使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