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档被一部小国电影《何以为家》刷屏了,而且五一长假之后,人们的口碑宣传让影片的票房呈指数式上涨。
影片的原名叫《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这个名字让中国的观众缺少一种代入感,而“何以为家”就比较符合国人口味。
导演娜丁·拉巴基将该片介于纪录片和小说之间。片中很多演员也是难民,比如主演赞恩就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娜丁用三年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用六个月拍摄了520个小时的素材,又费了两年时间进行剪辑,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内容的真实对于心灵的震撼力之强。
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悲惨的难民生活,影片以他控告自己的父母为缘由,为观众展开了一个边缘化生活群体的悲惨生活,一个小孩能干不能干的,摆地摊卖果汁,去药房帮父母骗处方药制毒、送比自己还重的煤气罐挣钱。赞恩的父母明明没有能力养活子女,却还在没完没了的生。他们把孩子当作运气,说不定那个孩子就让他们改变了贫困的命运。
影片一开始看到赞恩时,完全看不到一个12岁小男孩在那个年纪该有的天真和可爱,在他的脸上看到的却是成人世界的事故和圆滑,随着影片的进展,看着一件件发生在赞恩身上的事情,让人禁不住流下眼泪。
拉希尔是整个影片中最温暖的人物,她是一位未婚、单亲妈妈,也是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可怜人,她是埃塞俄比亚移民,认真工作,用自己的工作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养育着自己和一岁的孩子。虽然生活同样很艰辛,但是当赞恩向她求助的时候,她选择了收留。赞恩也是在与她一起生活的日子中,才感受到了温暖。随着拉希尔被抓入狱,整个影片达到了高潮,12岁的赞恩独自养活1岁的孩子,当最后把冰箱里的冰块都吃完,从救济营领回来的食品也吃完后,赞恩只能利用处方药贩卖“饮料”,遭遇被人欺负,回家时又发现房东收走了他唯一的一点钱。当现实的残酷再次来袭时,赞恩也走上了他所讨厌的父母所走之路,卖了拉希尔的儿子,换了400美元和一个外出的机会,就像他的父母卖掉他的妹妹一样。
人生最大的可悲莫过于一个人正在变成他最讨厌的样子。影片折射出来的“童工”问题、“童婚”问题、“难民”问题,每一点都在撕裂着观众的心。影片的最后赞恩因为电视节目,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像赞恩一样的难民还有千千万万,我们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每一个不文明的社会问题在人类的进步中,只有被发现和正视,才可能一步步被改进和解决,就像影片的最后,赞恩终于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