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焦虑莫担忧莫恐惧害怕悲伤,轻轻的,淡淡的,柔柔的,平常心

心无挂碍,方见本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尽了摆脱执念、回归本心的智慧。所谓“无所住”,从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不执着于世间有形的表象——不困于得失的计较,不迷于名利的诱惑,不缚于爱恨的纠缠,以“本来无相”的清明,去接纳生命中所有的发生。

我们总在“相”的迷局里打转。为一句他人的评价辗转反侧,是执着于“言语之相”;为一件外物的得失患得患失,是执着于“物质之相”;为一段关系的聚散耿耿于怀,是执着于“情感之相”。这些有形的“相”,像一层层迷雾,遮住了心的本真,让我们在追逐与纠结中耗尽心力。就像有人捧着镜子照容颜,却总为镜中光影的变化焦虑,忘了镜子本身从无增减——那些让我们辗转的“相”,本就是因缘聚合的临时呈现,执着于转瞬即逝的表象,不过是自寻烦恼。

“无所住”,是让心回到“空空”的本然状态。不是麻木不仁,而是不被表象牵着走:遇到顺境,不沉迷狂喜;身处逆境,不陷入悲戚;面对赞美,不飘然而起;听闻批评,不黯然神伤。就像山间的明月,不因有人欣赏而增辉,不因无人问津而失色,只是自然地洒下清辉;又像窗前的清风,不因门窗敞开而多来,不因门窗紧闭而离去,只是自在地穿堂而过。这份“不住一切”的从容,不是放弃对生活的热忱,而是剥离了执念的裹挟,让心恢复最本真的敏锐与通透。

当心得以“无所住”,那颗“真心”便自然起用。它能清晰地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情绪左右;能坦然地接纳所有际遇,不被执念束缚;能温柔地回应世间的冷暖,不被偏见裹挟。这时的行动,没有功利的算计;这时的付出,没有强求的期待;这时的生活,便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在。

原来,“无所住”不是让心变成一片荒芜,而是清除杂草,让心的本真得以生长。不执着于有形的表象,方能看见无形的真谛;不被外界的纷扰牵绊,方能听见内心的声音——这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意,也是活得通透自在的根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