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英文书名《SUPERNORMAL》
2020年1月8日 周三 佛山 晴 93/1000
有个大数据显示:75%的人在童年时期有过或多或少的童年逆境,只有25%的人在童年时期过得幸福而快乐并健康成长,能顺顺利利地度过童年;20%的人在20岁前失去父或母。童年的逆境,会把你变成一名“supernormal”(超级正常人),象个超级英雄一样,能使你走出童年的逆境,由于童年时期你承受的打击和挫折,让你变得更厉害,让你变得和别人不一样,因而拥有了别人不具备的一些能力。
很早前和同事们一起聊天,聊到家中有三个孩子的,一般第二个孩子最会“来事”。第一个孩子是家中的长子(女),一出生能受到整个家庭的关注;最小的一个孩子出生后因为他(她)在家中最小,要受到家长的呵护,所以一般家长的关注点在最大孩子和最小的孩子身上。中间的那个孩子必须能说会道,注意观察父母的脸色并在父母、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中巧言令色以赢得家庭成员对自己更多的关注,他(她)要在“夹缝”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必须拥有更好的观察能力,随时准备去赢得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才能保持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他(她)变得更善于观察、更加能说会道、更加积极主动……
(此段属于我个人对部分家庭的观察所想,不代表任何官方或他人意见。)
拉回来,这本书里谈到了影响我们很多人的,是一个起点故事,起点故事有另外一个词叫“闪光灯记忆”。你过18岁生日的那一天、你获奖的那一天、遇到人生另一半的那一天……这些都叫作“闪光灯记忆”。每个人人生中都有很多闪光灯记忆,而影响最深的是最早的那个起点故事,童年那个受到伤害的故事,是童年逆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画面,孩子们会因此变得更不一样。童年的逆境不仅仅是父母打孩子,父母忽视孩子也是一种,而这种逆境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本大小姐的老妈曾经对我说过一个我在襁褓中的故事:大概我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所在的厂区有位阿姨自尽了,老妈因为害怕不敢在厂区走动,无论我哭闹成什么样都不会带我走出去活动,任由我哭闹。这是否算婴儿期的逆境?或许算,我当时的潜意识里面能感受到老妈害怕的状态因而给自己带来一种对抗害怕不要害怕的意识,后来我比一般孩子胆子大,小学时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片坟区,其他同学都结伴而行走过,而我可以一个人走过那片坟区,虽然有些害怕,但我能小跑着快速走过)。
书中的保罗,因为个子矮,在校期间总受到同学们的欺负,所有同学都不和他一起玩,被孤立被排斥…..保罗的人生转转点是有一天同学们拿石头砸他,打伤了他的眼睛,流了很多血。他回到家看到了妈妈向爸爸哭诉:别的孩子欺负我们的孩子……那一刻他由害怕变成了一种愤怒,愤怒是自我疗愈的开始,也是一种疗愈的手段。保罗开始练习跑步,跑得比其他孩子快,孩子们追不上他了;保罗开始练习巴西柔术,再有别的孩子欺负他时,他用柔术制服他们;保罗出门穿3、4件紧绷的T恤,紧绷的感觉给他带来安全感,他自己感觉就象蜘蛛侠。为了防止同龄人对他的欺负,他长期坚持锻炼,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并养成了克服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毕业后他成了海军军官。
(此过程叫钢化效应,如果想让一个东西变得更硬,给他(她)一些挫折,将变得更硬、更强壮、更有力量)。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妈妈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皮亚杰从小要学会和妈妈相处又要和妈妈保持距离,当他妈妈发病时,他会盯着家里的某一样东西看并沉浸在自己有序的科学世界里,这样即使他妈妈又吼又叫甚至撕扯他,他都不再看得到(这个过程叫“失焦”),而是去自己的科学世界里面幻想、遨游……长大后,他成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另外一个叫玛拉的孩子也是,当她妈妈患精神病时,她就看不见自己的妈妈,把焦点完全转移在其他地方,她喜欢图书馆、喜欢考试、喜欢参加社会活动,最后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学校,毕业后生活到别的城市,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
“尽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许你邂逅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生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