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丨很遗憾,你吃错了

前两年身体倍儿棒的时候,我也加入了健身大军,恶补了很多有关健身的常识,其中就包括了健康饮食,那句话说得好:好身材“三分练,七分吃”,可见吃得对是多么重要。

那时候还每天都给三餐拍照打卡,以至于打开手机相册,满屏食物,放些图让大家感受一下我的执着:

我每天都很认真地吃吃吃,特别是早餐,因为我们的身体经过了一夜的消耗需要补充能量(比如大脑格式化信息就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啊啦啦啦~~),如果不吃早餐或者马虎对付,反而会变相让午餐和晚餐摄入更多,那……

很多人认为,想要减肥就是不吃饭、不吃主食,这样就能快速地减轻体重,短期来看似乎是这样的,肚子饿得不行了,一称体重,诶,好像少了两斤,开心之余,扒了几口饭,心里想着,反正瘦了两斤几口饭,不会有什么影响吧?谁知道,体重直接“回到过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常常用很通俗的方式跟小伙伴解释,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身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如果我们一直处于饥饿的状态,身体会误以为你处于没有食物的环境,为了让你“活得更久”于是它就会为你保存能量,一旦你再次进食,它可能会优先选择把食物变成脂肪,要知道,脂肪能够维持我们活动更久的能量,相比之下,肌肉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也什么我们减脂的过程,少不了增肌这个过程,更多的肌肉可以提高我们的基础代谢率,而基础代谢率提高了,就能够帮助我们消耗更多的能量。

所以假设你和巨石强森一起遇到饥荒,其他在外条件都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你能比他活得更久,因为他全身肌肉发达,需要消耗更多,而你身上的脂肪却帮你保住了小命。

因此,饶了这么大的圈子,我想说的是,不吃主食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可行的,并且不能够长久地去实施,不光主食不能少,而且脂肪也不能少,后面再聊~

那主食应该怎么选择呢?

这里又要提到一个概念:GI值。

它是用来测量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速率及对血糖的影响。拿50g燕麦和50g米饭举例,低GI的燕麦在摄入后血糖会缓慢升高。高GI的米饭,糖分消化吸收的速度快, 短时间内的血糖会迅速上升。

高GI值的食物,能在短时间内会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唤起身体机能,将吃进体内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大量胰岛素使血糖快速下降,造成饥饿感,使我们吃进更多东西。低GI值的食物则相反。

所以优先选择GI值低的食物,可以让血糖值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能带来更长时间的饱腹感,正常供应身体细胞利用,不会囤积过多脂肪,也不会有暴饮暴食的情形发生,当然也就不易变胖(但是,即使是GI值低的食物,你玩命吃,身体也是扛不住的)。


这里要聊下水果的问题,很多人减脂期间只吃水果,误以为水果不含脂肪(牛油果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所以不会发胖,但水果属于快速碳水,富含能迅速恢复血糖水平的果糖,运动以后适量进食,用来补充糖原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毕竟我是爱吃水果星人,运动后进食也容易过量,所以我索性都在早餐将它解决。

除此之外,早餐常客还有水煮鸡蛋、蒸玉米、蒸红薯、燕麦、无糖豆浆这类“无欲无求”的代表食物。

接下來要聊聊大口吃肉,但如果你是素食主义者,当我啥也没说。

肉肉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就像是大厦的根基一样,如果缺少蛋白质,人体会水肿,免疫系统和智商会下降(赶紧啃个鸡腿压压惊)!

而肉类的蛋白质是动物性蛋白,含有更多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容易被吸收,无论是减肥还是增肌都不能将肉肉从餐单里面删除!因为摄入蛋白质能够让我们产生饱腹感,而且能抑制脂肪形成的荷尔蒙分泌,同时,能在增肌过程中修补损伤更新细胞。

且慢,话还没说完,你先放下手中的炸鸡。

这里的肉肉首推鸡胸肉、鱼肉、牛肉,其他的,勉为其难多给你几颗水煮蛋吧,而以上列举的关键点是烹饪方式,越原始越好,越粗暴越好,调味料越少越好(但生吃还是不要了吧,你再考虑考虑?),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的营养不过分流失。

但不是说吃得越多越好,一般有个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判断摄入肉肉的量:一个手掌的大小(不含手指谢谢)。

膳食纤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充分消化和吸收蛋白质,延长消化时间,促进其他营养素的吸收,最重要,它也能增强饱腹感~

其中燕麦就深得我心,虽然遭遇了无数白眼,但是它和低脂高钙奶泡在一起后,就擦出了不可描述的火花。

以上,一堆食物摆在我们面前,不是撒开膀子就开吃,得有一定的顺序。

起码让手机先吃嘛!

……

这里有个“十八字真经”让你参考:

先吃生再吃熟

先吃素再吃荤

先吃轻再吃重

生:水果、沙拉此类为生;熟:经过烹饪的食物。

轻重是针对荤菜而言,按食物原始状态的轻重来区分,比如鱼比猪要轻,先吃鱼。

随文附赠灵符一道,凡用心看到此处的朋友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