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声韵”,向来是分“声”和“韵”两层来说。四声在前面的章节作过分析,四声对中国诗的节奏的影响甚微,。那韵对中国诗的节奏有什么样的影响?
什么是韵?
韵有两种:一种是句内押韵,另一种是句尾押韵。在中文习惯里,句内相邻两字成韵叫“叠韵”,诸句尾字成竟则叫作“押韵”。
韵的起源
朱先生的路数向来是谈什么就先去找起源,比如谈诗歌,就先去寻一寻诗歌的起源。韵的起源必须在原始诗歌里去找。其主要成因或许是歌、乐、舞未分时用来点明一节乐调和一段舞步的停顿,应和每节乐调之末同一乐器的重复的声音。
无韵诗及废韵的动动
中国诗向来以用韵为常例。诗偶有不用韵者大半都有特殊原因。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废韵的尝试。第一次是六朝人用有律无韵的文章是译佛经中有音律的部分,第二次就是白话运动。
译佛经者大半是印度和尚,以外国人用中文,总有些困难;而且佛经大半是印度和尚,本意不在诗,用韵很容易因迁就文字而失去真意,不用韵不足为怪。
白话诗废韵受西方诗的影响。不过诗在以往的中国诗里根深蒂固。
韵在中文诗里何以特别重要
节奏即不易在四声上见出,即须在其它元素上见出。“顿”是一种,韵也是一种。
韵是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后呼应的。韵在一篇声音平直的文章里生出节奏,犹如京戏、敲书的鼓板在固定的时间段落中敲打,不但点明板眼,还可以加强唱歌的节奏。
韵与诗句构造
对一般诗来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
末句一字是中文诗句必顿的一个字,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如果最着重的一个音,没有一规律,音节就不免杂乱无章,前后便不能串成一个完整的曲调了。
旧诗用韵法的毛病
从前中国诗人用韵的方法以分古诗、律诗与词曲三种。
古诗用韵变化最多,尤其是《诗经》。江永在《古韵标准》里统计《诗经》用韵方法以有数十种之多。如连韵、间句韵、一章一韵、一章易韵、隔韵、三句见韵、四句见韵、五句见韵、隔数句遥韵、隔章尾句遥韵、交错韵、叠句韵等等变化多端。
之前我读《诗经》的时候觉得韵很复杂,就没有关注韵这部分,以后读《诗经》应稍加留意。
汉魏古风用韵的方法已渐狭,惟转韵仍甚自由,平韵与仄韵仍可兼用。
齐梁声律风气盛行以后,诗人逐渐向窄路上走,以于于隔句押韵、韵必平声。一章一韵到底,成为律诗的定律。一韵到底的诗音节最单调,不能顺情景的曲折变脂,所以律诗不能长,排律中佳作甚少。
词曲都有固定的谱调,不过有些谱容许转韵,而且词的仄声三韵可通用,曲则四声的韵都可通用,也较富于伸缩性。
中国诗用韵法的最大毛病在拘泥韵书,不顾到各字的发音随时代与区域而变化。许多古代为同韵的字在现在已不同韵了,做诗者却不理会这个简单的道理,仍盲目地把“温”’“存”、“门”、“吞”诸音和“元”、“烦”、‘言“、”番“诸音押韵,读起来毫不顺口,与不押韵无异。这种方法实在是失去用韵的原意。
诗如果用韵必用现代语言,读的韵才能产生韵所有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