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写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不同类型的书,如同不同季节的美景,如同不同口味的酒,也如同不同性格的人。
上半年的某一天,我有幸翻开一本经济类史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第一章就讲的是管仲变法。我饶有兴致的读下去,像是走近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时而感叹,时而惊讶,时而觉得不可思议,时而有种热泪盈眶的冲动。就这样,我彻底对管仲这个人物欣赏到骨子里。
其实,学过历史的我们都会想起高中课本中的某一页,讲古代史时某一个角落出现了管仲这个名字。但是历史一页就是500年,多么伟大的人物也只是草草概括。如果想认真了解一个人物,需要顺着《史记》,慢慢挖掘背景资料。
我写管仲这个人物,完全是因为过于欣赏他的才智和魅力。简单的概括就是欣赏他的商业思维,通俗的讲就是佩服他的经商的本事,以及引领一个国家和百姓通过商业富裕繁荣起来。并且,他超前的思维,跨越两千年之后仍古为今用。
在漫长的工业时期,经济治理无非两种,一是重农主义,一是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的长辈和我们这一代都经历过那个阶段。直到改革开放后,重商主义重新崛起。从1978-2018年,我们有幸见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商业化的社会里活得了物质满足和便利。
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民智未开的荒蛮时代,管仲就提出了重商主义和民本思想,尊重市场规律,探索商业模式,带领齐国走向强大,成就一方霸业。
欣赏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人格,能不能经得起后世的褒贬。其次,要看他的作为,能不能经得起千秋万代的考验。最后,要看他的成就,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评说。
我想通过管仲的几个壮举,来阐述我对他的欣赏:
个人的机遇,也是国家的机遇
早起潦倒,屡次创业失败的商人,于乱世中把握机遇,弃商从仕。辅助齐桓公开创“经济大变革”。开创重商主义,使齐国从一个边远小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国富民强。
2.配置资源,士农工商
管仲的经济思维,很有企业家精神。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要义,把国民分为军事,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专业聚居在各自地区。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有利于交流经验;有利于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利于民众安于业;也有利于子弟耳濡目染,子承父业。这种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效率,使齐国的制造业领先于其他国家。这种变革几乎是沿用到了现在,我们身边肯定也能看到很多批发市场都是这种模式,例如家居市场,美食街等。
3.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无师自通的管仲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治理国家。在农耕时代,粮食价格是百姓最为关心的。管仲对粮食政策十分重视,在农业税上,不横征暴敛,也不一味降低,而是根据当年丰收情况做宏观调控,以避免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税收方面,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型的,直接向人民收取,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取之于民,使人不怒”。把水手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时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纳了税,而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我们当下的税收,仍然是这样的。
价格方面,对内刺激尚品经济发展,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入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如果国外商品质量高过本国,就提高本国销售价格,以控制国外商品的输入。如果要鼓励出口,就要压低出售价格,因天下以制天下。
4.政府与企业链接的始作俑者
农耕时代,盐和铁是最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民众的刚需之物。管仲对盐铁实行垄断和专卖政策,然后控制所有权,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按比例分配利润,这也是现在非常就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模式,这也是政府与企业的最初合作,也是国有企业形成的雏形。
5.鼓励生产和刺激消费
管仲在鼓励经济发展和消费方面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对于前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都款待而为。并且开创了官办妓院,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了管仲是色情行业的祖师爷。管仲鼓励消费的理由是,只有人人不断的消费,才能反作用于生产,穷人才有工作可做,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商业才能发达。
6.顺应人性,顺应人心
管仲有很强烈的民本思想,在乱世枭雄的春秋时期,他仍然不主张用武力威慑百姓。管仲的智慧之处在于顺应民心,用让百姓生存安定,吃饱穿暖的方式发展国家,也就是被后世熟知的“苍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他的思想体现。
6.倡导和平,以商止战。
墨家道家以农止战,法家以战止战,儒家以仁义止战的春秋时期,管仲率先践行“以商止战”。对内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安居乐业,而不至于造反。对外会盟诸侯国,达成关税协定,根据供求关系,各取所需,创建国际贸易同盟体,以维持长久的和平安定。仔细想想当下时代,不也是在以商业来维持和平吗?
我们用当下的视角,看管仲当时的变革,会觉得都很寻常,好像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地区还处于混沌的时代,管仲能有如此超群绝伦的经济思维,真的算是奇迹。他的才智值得后世欣赏,就像他当时实施的很多经济变革创举,放在当下,处处都能找到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