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简书里出现一波关于“日更”的讨论,争议焦点集中在签约作者田宝和无戒两位老师近期发布的文章上。个人对两位老师之间的爱恨情仇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本文只结合田宝老师那篇引起话题的文章,以及相关的一些“现象”,做一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们从这类话题文章的评论区中可以注意到,大家讨论话题时,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一套经验谈,但是在公众平台里讨论一件事该不该做,或者对不对,却完全不能这么谈。
由于各自经历不同,感悟不同,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这么探讨问题,就永远没有一个合适的结果。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话题出来,总是以两群人不欢而散收场。这样的话题,就只起到树敌结仇划阵营的作用,而对大众观念的更新没有好处。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另外一种极端,那就是“和事老”。总有人愿意扮演这种角色,他们信守的理论就是“自主选择论”,这同样是一种无效讨论。针对任何问题都可以给出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如果某一位朋友私底下问我:“我要不要日更?”那我可能会回答他,你根据自己的情况,条件允许就日更,不允许就算了。但当“日更”作为一个话题放在公众场合里讨论时,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回答显然就是一种敷衍。
我大致看了一下田宝老师那篇文章,以及评论区里的讨论,总体感觉也是牛头不对马嘴。我们应该考虑田文发表的平台语境。他的文章在一个拥有成千上万用户的平台中发布,虽然文章内容讲的是“要不要日更”,但这句话的主语需要我们仔细分辨。他所谈的显然不是“个人要不要日更”,而是“有没有必要大家都去日更”。换句话说,就是该不该提倡日更的问题。这应该是田文真正的主旨和效能。从这一点出发,评论区里那部分以“就我的经验来看”以及其他以“我”或者某某人为主体的留言,都可以暂时搁置一边。
该不该提倡日更,这完全是另外一个话题。这关乎日更对一大群人的普遍影响,而不是对单个的个人。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念,就是:不是对个人有好处的事情,就应该被提倡。比如说贩毒。贩卖毒品对毒贩来说,当然有莫大的好处,简直就是一条发家致富的捷径。但这种行为触犯了道德和法律,其根本原因在于,贩毒对整个社会危害巨大。
回过头来思考日更的问题。我们该不该提倡日更,与它对个人有没有的好处关系不大,有些人说日更使我成长,有些人说日更分散了对主业的注意力,这都符合事实,然而这些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谈问题,所以不足以用来佐证“是否应该提倡日更”这个主题。
当我们试图考察日更对“一大群人”有什么影响时,我们也许会留意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日更引起不公
写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写作天赋,只是有些人早熟,有些人晚熟,有些人较早摸到窍门,有些人比较晚,这是实际情况。对于有一定写作经验和水平的人来说,日更是一种集中发力的魔鬼式训练,完成一定的量之后,很有可能达到质变。而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人来说,日更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段时间低水平的重复会使新手失去信心。另一种情况是,高频度的写作,自然会有一部分文章被收入专题或者登上首页,从而产生一种虚假的进步感。这种“进步了”的感觉,会使实际水平的止步不前和“被专题和首页认可”这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拉越远。从而使置身其中的写者看不清自己的真实状况,形成一种类似“泡沫经济”的假象。这种假象当然会有崩塌的一天,当你的作品离开了这个平台的时候,很可能完全失去竞争力。而这一困局也很有可能给写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打击。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典型的“马太效应”。日更使优秀者更优秀,使较差者变得更差。因为后者在日更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写作准备,而优秀者早已存储了大量写作材料。准备上的差距是日更效果本质差距的源头。此处,优秀者和后进者的不同,就相当于三级跳远和立定跳远的区别,你的初速度是0,怎么跟做足助跑的人比成绩呢?
因此,日更是一个不公平的活动,实际上它就是一群弱者在为几个强者陪跑。这种活动看似有利于“选拔”,而实际上结果从一开始就很明显,根本不需要所谓的“选拔”。但是后进者付出了跟优秀者一样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这就造成了另一个层面的不公了。这两种层面的不公显然对于整体造成了隐性的负面影响。
二、日更影响人们对写作的认知
写作者对“日更”的过分关注,直接造成他们对写作的认知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
当一个人决定日更的时候,他每天都会问自己:今天我写了吗?这也许就是他每天最关心的问题。而如果是一大群人都在日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监督的作用。你今天写了吗?成为一种压力。一个人应付这种压力的能力,会影响到他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果日更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一件难事,那么他就有时间思考其他的问题,比如:如何既日更,同时又写出好文。而当一个人只能勉强完成日更时,那么他没有机会考虑进一步的问题。而当群体中大部分人都只是勉强能够完成日更时,那些较优秀者便容易自满。这样一个群体实际上充满负能量,这种负能量在大家乐观积极和互相鼓励的伪饰下,正在腐蚀写作者对于提高水平的野心。
某一个人选择日更,可能是因为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日更对新手来说,有点类似于求神拜佛,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以为只要日更,就真的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当一大群人都在日更,那么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行为会被越来越多不明真相的围观者注意和接受。就算作为旁观者的你,一开始反对日更,此时也会有点动摇。
日更不单影响了人们对写作的认知,也影响了人们对成功的归因,甚至影响了人们对“作家”这一职业的衡量。在这个平台里,的确有一帮通过日更而获得官方和读者认可的作者。然而在那之后,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全部归因于所谓的坚持日更。不管他们自己怎么想,至少他们是这样对外宣传的。于是观众们容易把成功和日更简单划上等号,而忽视了他们其他的优势和品质。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富豪长得丑,两个富豪长得丑,三个富豪长得丑,这不代表必须长得丑才能当富豪。
写作本不应该按天算、按篇算、按字数算,按完篇效率算(即花多少时间写完一篇文章),这些都是对公众的误导。另一方面,以量论英雄,也会造成人们对某些勤奋作者的过度追捧。比如以日更和跑步著称的村上春树,简书里有大量文章反复描述村上的勤奋。但是这位日本作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又有多少人清楚呢?
三、日更的“衍生品”——功利化阅读
日更不单是写作的问题,它还会催生功利化阅读。早在去年,各大平台就出现一种“倒逼论”,说不断地写作可以倒逼人不断的阅读。因为还有另一个理论,叫“输入输出”:只要输出多了,总有没得写的时候,此时你就不得不去阅读。
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问题是,日更倒逼出来的阅读,是一种纯粹服务于写作的阅读,这种阅读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看书不是为了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反思能力,获取智慧。而是为了寻找材料以供写作。
这部分喜欢通过阅读来“凑篇数”的作者,也热衷于在文章中介绍他们读过的书。而那赤裸裸的功利化思维在他们写作一篇书评的时候,无形中渗透到了字里行间。一般读者对这种东西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免疫能力。读者很容易根据作者所提供的这种阅读思路去接触书籍,从而使这种简单粗糙的阅读和思维方式传递下去。由于这类书评往往能够获得颇高的关注度,因此它们的传播面以及影响面也很广。
四、日更催生日更
日更本身会造成宣传,从而使更多人加入。
原因之一:日更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日更者尤其愿意相信它有效果。任何偶然出现的“捷报”都有可能被归因于日更。出于一种分享的心理,日更者很可能写文章宣传日更的好处。而日更失败的朋友,则不愿意写关于日更失败的文章。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日更成功的例子。当这种例子多起来之后,就会达到一定的大众传播水平。
原因之二:为了保持日更,日更者可能会“饥不择食”,什么都写。所以他们很可能写跟日更有关的事情,大多可能属于“正能量”。这种文章多了以后,也会给大众的观念造成影响。
因此,日更本身会催生日更,不管它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具备被推广的倾向。挡在日更面前唯一的障碍是人的懒惰。大多数人不愿意日更,只是因为日更费力,缺少合适的集体氛围。一旦这种氛围被成功营造起来,日更人群也许会以指数方式扩张。当实践日更的人大规模发展之后,其劣势也会变得更突出,且难于控制。
五、结论
不管日更有没有益处,笔者并不反对个人日更,我认为任何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权利。但是我反对提倡日更,日更对于公众认知和人群间的公平所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它对少数个体带来的促进。成功本来就是一种颇具诱惑的东西,而部分宣传者有意将它与日更拉上关系。它就像连日暴雨,即将形成洪水,随时都有决堤的可能。此时进行宣传,就相当于炸开堤坝,遭殃的将是平台中一大片猝不及防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