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为什么你不行?

1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位父亲的泣血反思:我把女儿养出了抑郁症》,因为忙碌的父母和强势的精英爷爷无法共处生活,于是便将5岁的女儿丢给爷爷独自抚养了8年。爸爸认同爷爷的教育方式,也敬重爷爷自身的能力,便相信自己经历过的成长也同样能够成就女儿。

“可我没想到的是,对于抑郁,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每代人的承受力也不同。"

可悲的是,在女儿初二的时候,夫妻俩虽然意识到有些问题,将孩子接了回来。但是随后父亲所做的并不是安抚女儿,而是继续用从爷爷那里习得的严格教育去要求孩子。

他将学习计划分解到小时,甚至分钟,每半个小时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检查方法,同时也对应有奖励措施。除了监督人不同,其他方式基本是换汤不换药。仿佛爸爸的身体里住着的还是爷爷的灵魂。

在这种高度纪律化并且缺少爱的环境下,女儿虽然一直成绩优异,但是对于爱变得敏感而自卑。女孩屡屡被“渣男“所伤,小小年纪就反复经历着“失爱”的折磨。最终女儿被确诊为“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


2

我家老爷子也会常说我娇惯孩子,他的口头禅就是:“我们那会儿谁管孩子呀,农村不都是放养。”“别人的孩子都可以这样带,你家孩子咋不行?”

同样的事情也屡屡发生在他与家里人的相处上——他每天起的早,就觉得睡懒觉是不行的;他吃饭的口味清淡,就觉得油腻是不对的;他生活过得节俭,就看不得别人偶尔出去享受生活。

他经常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质问别人:“我可以,为什么你不行?”

其实就像上面那位反思的父亲所说,你能承受的,不一定是别人所能承受的。而同样的,你所喜欢的,未必是别人所渴望的;你所厌恶的,也许正是别人所追求的。


3

同样的教育模式下,父亲成功了,而女儿崩溃了,原因有很多。我将其大致归总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生长的大环境不同。

个体不同,一是女与父亲性格的不同,对待同样事情处理方法不同。如爷爷骂儿子,儿子会怼,而孙女只会解释几句,其他情绪全都压抑到自己心里。

二是因为性别的不同,性别不同也会对个体产生不同影响。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定位不同,心理暗示不同,所产生的个人需求就不同。如爷爷和爸爸可能会更在意是否成功,而女儿则总是在追求爱。

大环境不同,比如爷爷和父亲生长的年代,相对来说都是物质较为匮乏的时代,那时的人们对于如何生存,如何出人头地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更关注的是个人及家庭如何存活的更好,而不是去操心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中的感受如何。

那个时代就没有抑郁症吗,没有心理脆弱的人吗?当然也有,哪个时代没有被压垮的人。

我的一个70后的表哥现在已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总了,日子风生水起,好不风光。另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远方堂哥,当年也是学习优异,出类拔萃的,本应该在清华北大毕业成为社会精英的他,因为老师的误会和批评在17岁那年就跑去躺了火车轨道,就此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所以,那些总是在问“别人都行,你怎么就不行?”的人,本质上就是不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他看不到对方是拥有不同灵魂的人,看不到对方真实的需要。

人的成长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心灵的成长。衡量孩子身心是否健康,人格是否优秀,有很多标准无法去数据化,这不是养猪,只要按标准去饲养让他达到斤两即可。

希望我们每个人多多体谅对方,多多看到对方,少去问:我可以,为什么你不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