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他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03】2025-07-17

《老子他说》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固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皆谓我道大”,他说,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很大,包括了中国先民传统所讲的“道”“似不肖”,好像不大对。“夫唯大”,就因为太大了,大到没有边际,摸不着,看不见,“故似不肖”,所以好像不大对。大家笑我们这个道,不像一个东西,讲不出一个道理来,听了半天,不晓得说些什么。这句话好像讲得与佛学一样,一会儿讲有,一会儿讲无,东讲西讲,不晓得讲些什么,讲得天地都没有他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很好听,吹了半天,究竟这个“道”是什么,也说不出个道理来。“故似不肖”。因为形而上的道体太伟大了,超越了精神与物质两重世界,而人都拿物质世界和自己的心理思想去推测道,所以就越想越不像了。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好在这个道什么都不像,如果这个道像一个东西一样,也就一点儿都不伟大了。假使这个道可以讲得出来,可以让人看得见,那老早就没有了,也就不是道了。

老子的三宝是什么?不是佛法僧,而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告诉我们三件法宝,不管做人做事,创业立功,上至帝王领导了全世界,下至在家里做家长,都离不开这三宝。

第一件宝“曰慈”,对人对事无不仁慈,而且要爱人,处处爱人,处处仁慈,这是第一件宝。

第二宝“曰俭”,依我看来,每一个人都是非常节俭的,三个人出去吃饭付钞票时要掏半天,这可不是老子的俭。老子说的俭,是指精神的消耗;言语、行为、时间都要节省,都要简化,话不要啰唆,要简单明了。所以一个善于处世的人,非常简单明了,也就是老子的“无为”之道,因为太简化了,看不出他有所作为。当然有些人简化到使人搞不清楚,问他对不对,好不好,他也不说一个字。我说:你讲话啊!只要他点一个头代表“对”或“不对”就行了。这像是简化到无为,连开口都懒得开了。也有些人是这种个性,又过于俭了,也不对。但是,比不简还是好些。(不内耗,做一个精神节俭的人)

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自甘堕落。比方我有一个朋友,两夫妻都非常好客,经常宾客满座,有时我去了,他家已宾客盈门,座无虚席,我不要他招呼,就径自上楼去,叫用人煮一小碗面吃了就好。有一次他告诉我,你学佛真学得好,将来不要念佛就会升天成佛!

我请教他什么意思,他说,就凭你到我家来就可以看出来了!你一看到人多就上楼,又不要我招呼,随便吃一小碗就好了,这种态度,就够资格成佛了。但是我深深得到一个经验,做客一定要先到,可不必让主人家久等,到了以后,看到人多位子不够坐,明明饿着肚子,也表示自己吃过了;或推说别的地方还有应酬,谢了主人就走。这两件功德做到的人,不要念佛一定往生西方。中国有句谚语:“见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后”,打官司不要站在前面,做客不要迟到,人家吃完你才去,那多难堪!所以做客宁可先到。做客的时候,应该记住,“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的反面当然是为天下先,也就是说,第一个早到,但不是有好菜先吃,有好酒先喝。

“不敢为天下先”,是否应该为天下后呢?那又不行,所以老子讲的还是中庸之道。一件事情,智慧太过,话说得太少,在后面跟着,结果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既“不敢为天下先”,也不可以为天下后,要恰到好处就成功了

老子自己又在这里解释三宝的道理,第一是慈,他说:“慈故能勇”,一个人真具备了仁慈、才能、大仁大勇,具有爱天下人的心,才有牺牲自我的勇气;真仁慈才有真正的大勇,小仁慈没有真胆子。当然,他讲的慈是以天下人为对象的道,老子的道是天下之大道,不是讲“妇人之仁”的小仁小义。

“俭故能广”,因为能够简化,所以发挥起来更为广大。比如一个人,假使不简化自己,什么事情都过分的复杂又啰嗦,因为精力是有限的,能用的就不广博了。所以能够简化,才能够广博。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因为不想为天下先,凡事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能够成为“器”,成为一切事一切人的领导。正如清朝有名的诗人龚定盦诗中的一句,“但开风气不为先”。胡适之就经常引用他这一句话,作为处世的准则。胡适之也许受龚定盦的影响很大,不过这句话也只是开一个风气而已,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先者,并不是开始,而是站在人的最前面,这是“为先”的含义。如果能做到不为天下先,就能够成长一切事物,“成其器长”,这是领导哲学最重要的地方。

“今舍慈且勇”,这个今字,在时间观念上,不是现在的今年今天,是指他当时的时代,指当时这些君主们,以及社会风气现状。现在一般人没有真正仁慈的精神,舍弃了慈,只晓得好勇去侵略统治别人。战国时代,那种战争的残忍暴戾,都是因此而来的。

“舍俭且广”,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但没道德,也没有简化,欲望更是越来越广越大。

“舍后且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死矣!”只有一个死字,这个时代就完了,“死矣”是老子对他当时的时代所做的批判。

俭等于佛家所说的“放下”,就是一切欲望都摆脱、都空掉的道理。不过,老子不谈“空”或“无”,他只讲“简化”,因为绝对的“空”以及绝对的无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老子只告诉我们“清心寡欲”。佛家动辄讲无欲,绝对没有欲望,那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成道也是一个欲望啊!想开悟更是一个大欲望。所以说,老子只能教人“清心寡欲”,寡欲也就是道的一个修养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