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给一本书,打出这样的一个分数,也就是五星。虽然这本书让我看的没头没脑,或者说有一些没看懂,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像每个人在现实生活里一样,你也不是把每一天都过得清楚明白,但是你依然热爱着它。
吸引我读下去的,是扉页上的这几句话:
什么是好,斐德洛,
什么又是不好——
我们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吗?
有些没看懂,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大概的框架当然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就是作者和他的儿子还有几个好友一起出门旅行。他们骑摩托车,喜欢走小路,去看自然风光,在长时间的安静的环境里思考。思考一些事,回忆一些人,回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就是斐徳洛。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我就是斐徳洛”,显然他开启的也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
说到寻找自我,好像我们每个人活着,其实也就是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过程。当然,如果用建筑来比喻的话,你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在给自己这座大厦添砖加瓦。或者用画图来说明,这种方式似乎更形象。我们在白纸上给自己画素描,每天的行动就好像铅笔画出的一道又一道。它让我们自己更清晰地从这张白纸上渐渐呈现出来,然后越来越逼真,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立体。那么我们画到什么时候,这张自画像就完成了?是在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吗?还有,每个人最终画出来的这个自己是否就是真实的自己?
也许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或者不同的情形下,会有不同的肖像,这些肖像如果叠加在一起,可能会让这个人变得复杂,让人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相反,在某一个时间阶段,这图画像反而更清晰,更容易辩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小说或者说这个寻找自我的旅程,可能相对来说反而会单纯一些,清晰一些,即是所谓构成了一张简笔画。
在书的后面,提到作者的儿子克里斯不在了。读到小说里克里斯参与的那些个场景,看到这本书里有克里斯出现的那些照片,就觉得好像和这父子俩一道飞驰在乡间,一起攀爬在山上,也曾亲耳听闻克里斯的哭声,感受到了克里斯的悲哀。听闻他在不到二十三岁被杀害着实吃了一惊,也非常失落、惋惜,但是好在旅途的尾声,父子两个人和解了,至少我们知道,在儿子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心中的父爱是完满的。
其实说真的,活得久一些好,还是活的短一点时间好,这个还真的不好妄加评论。活着是什么呢,也就是一种可能性,活着给了你时间和更多的机会,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体验你未曾触及到的生活。可是现实情况是,我们有些人活了很久,但是好像每天都活得很累,很辛苦,只是偶尔那么几天,或者有那么一阵子觉得很开心。快乐总是很短暂,而人生不如意却十之八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活着就是受苦受罪,克里斯的生命那么短暂就结束了,反而是一种解脱。
但是,果真生活如此不值得过吗?
这本书在旅行的间隙一直在思考,也就是作者说的肖陶扩。有许多思考都是关于哲学层面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因为看了这样的一本书,忽然发现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否则,每天就像驴子一样拉着磨转,或者像陀螺一样,被抽几下就转得更快一些,不抽就会慢下来,甚至躺倒在地上,偷懒休息。这样的日子过得再久又有何意义?难道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本身,再无其他?
每天都那么陀螺似的转也没有思考,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了,然后把思考寄希望于下一轮的周期。这个时间的周期说起来也蛮有意思的,每个星期好像把我们的生活划分成了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区间,给了我们一定的盼头,盼望着周五的到来,然后双休天挥霍之后又开启下一轮重复劳作,然后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这样的过去。然后我们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周而复始,或者说循环往复中,结束了,没有了。
说到生命的结束,有时候也觉得很奇怪,究竟一个人生命结束是个什么状态,他从这个世界上就消失了,就像书里所说的,好像有些人他的物品还在,他的书也满满地站在书架里,还有他一抽屉又一抽屉的衣服,他用过的物品也历历在目,还放在那里,可是究竟这个人后来又去哪里了?就像作者所说,难道他是从火葬场的烟囱里面飞走了?离开了?有的时候会想,死亡究竟是个怎么样子的?
看电影妖猫传,说杨玉环被放到了棺材里面,好像是施展一些法术,让她好像暂时休眠,可是等到她从棺材里苏醒过来的时候,求生欲支撑着她想要出去,但是又没能成功,那么假死就变成了真死。在那个时候,可能对生命就有了一种彻底的绝望。
曾经有一段时间想过,究竟应该怎么样死去才算是安心?如果要是用火化的话,或者是火葬,就会觉得也许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死去,或者说可能只是因为休克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那么突然付之一炬,人在那个时候就非常痛苦,最后竟然是被烧死的。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倒宁愿是被土葬。可是如果一个人假死,然后就被埋在了土里,被虫子啃,被蛇咬,或者是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没有办法出去,那个时候又是深深的绝望,想想也很可怕。
想到这个时候就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活这么一遭,活着辛苦,死去也可怕。活过来的,这么长的岁月和时间,有了无限的可能,可是我们就把这无限的可能付诸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聊的劳作和盼望等待,但是好像什么也没有盼到。如果要是最终又这么悲催地离开,是不是这一生都苦了一点?那如果不这样,又该如何呢?又该怎样去度过这生?
以前说过看一本书,觉得它是个本好书,就是因为它可以给人带来思考和分析,去让你更深层次地了解为什么和应该如何。这本书看到最后,关于什么是好,什么又不好,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和收获。
于我而言,或许,不用出门旅行,就在每天或冗长或短促的日子里,也可以把自己交付给思考与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