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将西方现代电影推向了高潮。
中文名:《四百击》
外文名:《Les Quatre Cents Coups》
其它译名:《四百下》、《四百击》、《胡作非为》
出品时间:1959年
导 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类 型:剧情
主 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帕特里克·奥菲,阿尔贝·雷米,雅克·德米
片 长:101分钟
上映时间:1959年6月3日
对白语言:法语
色 彩:黑白
主要奖项:第32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四百击》是一个半自传故事,也是二战后法国百废待兴的普通百姓生活的社会写实,甚至是现在你我童年可觅的影子。
如果,那个时候就有“唱衰”这个词的话,我想主人公安托万应该就是“衰人”的代言人了。少年安托万与母亲、继父居住在巴黎市一栋很平常的楼房里,过着母亲对他不闻不问,继父对他动辄打骂的生活;在学校,也只有一个同他一样不喜欢学校刻板教育方式的朋友雷内。他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十分紧张。最终,因为想把在继父公司偷的打印机送回去而被当场抓包后,被继父和生母亲自送入了少年犯监控所。
影片最后在少年犯监控所的少年安托万逃出且一路奔向海边,踩在海水中的他回头,镜头推近至面部,影片结束。
他的未来是影片最后留给观众开放性的想象,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很少有影片需要我耗时近月才能看完,《阿黛尔的生活》是一部,《熔炉》是一部,《盲井》是一部,然后《四百击》是一部。
毫无疑问,这些影片之所以会用较长的时间看恰恰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好,反之每一部电影都反映了社会最尖锐、最黑暗、最压抑的现实。
之所以不能像其他电影那般一屁股坐下就看完,恰是因为作为观影者我接收到了电影所传达的东西。所以,我与之达成共识,同呼吸、共压抑。因为内心里对于人性衡量的准则太过单纯,因而显得脆弱不堪,无法承受影片中呼啸而来的强烈的残酷现实。
影片伊始,以为又是个熊孩子的故事,一开始思维固化的想要从安托万身上找到些什么不得了的污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熊孩子”猜测是多么有见地。
然,随着影片一步步迎来高潮,才恍悟“熊孩子”的无辜、纯洁、无奈,以及生于当下社会环境里被牺牲的命运。
他的孤独,如同我的孤独。想要被关爱,却不得要领。
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顽皮鬼《四百击》,成为我们回顾电影发展进程中不可越过的经典之作。法国新浪潮电影,被称为电影发展的第三次重大电影运动,它将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区分了开来。
对于了解电影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人来说,电影《四百击》所反映的社会轮廓不难描绘。1959年,二战结束后的法国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社会冰冷而残酷,平民百姓的生活笼罩在萧条雾朦的颓败之中。
社会的冰冷与人性的追逐形成强烈的冲突,而这些都急于宣泄。也是这一阶段,电影发展史上第三次影响重大电影运动将西方现实主义电影推向了高潮。新浪潮电影摒弃了传统电影的严苛条律,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是一种更为自我、自由、个人风格鲜明的表达方式。
这一时期的新浪潮运动为日后全世界的电影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后来电影史家称法国新浪潮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现代电影的一道分水岭,他所遗留下来的艺术宝藏使多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受益。
可以说1947—1957年间是法国电影业最好过的10年,在1956年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夏布罗尔的《表兄弟》,特吕弗的《四百击》都有不俗的表现,他们在1959至1966年之间总共拍摄了32部剧情片,数量之多让人惊叹。
《四百击》作为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自然具有新浪潮电影的鲜明标记。例如,偏爱实景拍摄,摄像机运动幅度更大,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靠拢生活不涉及政治,结尾不明确……
这些都能在《四百击》中一一得到验证。影片中的拍摄场景多为实景拍摄,拍摄地以巴黎为主,多用长镜头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
摄像机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其幅度更大。如,在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再比如,偶发的幽默感。让-克劳德·柏莱利和珍妮·摩露在《四百击》中跑龙套,以及那句“我曾见过一个卑鄙的人,而我,是一个愉快的人。”
还有,不明确的结尾和偏爱长镜头的摄影手法。《四百击》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安托万向大海跑去。导演的镜头从安托万逃出奔跑开始便一直紧跟其后,从少年犯管教所到海边这段距离,只用了两个长镜头和一次硬剪。随着镜头推近画面定格,影片结束,观众的聚焦都会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
有趣的是,尽管对观影者有所要求,但新浪潮运动并未受到敌对。
这大抵也是第三次电影新浪潮得以在法国开始的原因。
《四百击》里所展现的矛盾,至今仍是你我可见的。
安托万是母亲婚前的私生子,父亲只是继父,母亲对他不是吼就是叫,继父对他动辄打骂。家庭更像是战场,随时都有可能战火纷飞。
安托万逃学的时候,在街上遇到母亲和人偷情,假装没有看到。在被父母亲手送进少年犯管教所时,他的目光空洞,在警车里他的眼神充满了悲伤、无助、迷茫、孤独,镜头推进后发现他的脸上早已落下两道泪痕。
家的重要性不可比拟,一个人所得到的第一份温暖应该就是来自于家庭的。但,安托万的家庭是破碎的、不和谐的、战火纷飞的,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下成长的安托万会出现逃学、偷窃那些问题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家庭,安托万仍然小心翼翼的在维护着,他装作不知道母亲偷情或许只是希望自己有个名义上的家,哪怕这个家里温暖太少、风雨太多。
这是安托万难得的高兴时刻,也是影片中难得的含了家庭温馨和母爱的两个镜头。安托万一夜未归,母亲难得的去学校接他回去,帮他洗澡,亲吻他的额头。因为安托万的失误,引起家里起火,后来一家人去看电影,电影结束后一起在车上各自的表情。
影片中,安托万高兴的场景很少,面对家人时高兴的场景更少。
他未得到家庭该有的温暖,也未能感受到该有的母爱。八岁之前与祖母生活在一起,这一阶段不难想象,缺失母爱与父爱的他在祖母的身边或许也缺少同龄玩伴,内心是孤独的。
后来,安托万在被送到少年犯管教所后母亲现身说“我们愿意再试一次,把你接回去。”
Are you kidding?
“再试一次?”说好的母爱无私呢?说好的亲情无私呢?
母亲冰冷的态度,想必伤透了安托万的心,也一定击碎了安托万对于家的幻想和维护。
三岁看老,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决定了这个人之后会有怎样的路。而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父母比比皆是。即便是放在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父亲或者母亲言传身教、陪伴的缺失,都会导致一个人性格上的不足,也会给他们的人生埋下暗雷。
四分五裂的家庭是安托万的第一个灾难,学校里老师的歧视、质疑、诬陷则是安托万的第二个灾难。
遇到暴力的老师,可能会让一个人在学校长期被欺凌。安托万写了篇关于祖父的作文,但被老师笃定的认为是抄袭。有时候,老师的暴力解决方法和未加证实就妄下的结论会造成一个人一生的阴影。
安托万唯一的一个朋友,和他都属于“不爱学习”的问题学生,他们逃课、去游乐场、吸烟……
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轻易而下的妄论,是为人师的失败与不堪。
而社会呢?又该有何期许?
最为纯真的孩童,遇到凋敝的社会,许是没有人有力气再去维持纯真、优雅。
就算,以优雅著称的法国人。在这样颓然的局势下面,他们更多的是忙于生活的压力,是为了存活尚且还要挣扎的,又岂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充盈?
导演特吕弗选用了眼神清澈的让·皮埃尔来饰演主人公安托万,就算灰白的画面感和大量的长镜头、低视角仰拍让人觉得压抑不堪,但他清澈的眼神却仍旧让人觉得内心为之一颤。
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若你尚有热情、信仰和坚持,迟早你会穿越风雨和困难。
那些孤寂、困难、束缚,都只是一时的。
安托万,最终将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