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孩子获得自由的能力 家长才能获得自由的权利

《不管教的勇气》:孩子获得自由的能力 家长才能获得自由的权利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作者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岸见一郎,内容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

一、父母的误区

作为父母,都不想孩子经历自己曾经历过的痛苦,都希望孩子避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但现实情况是孩子往往对父母的经验不屑一顾。

想想也是,怎么可能要求一个八九岁的小学生具备父母的认知高度和思考模式呢?就算是读到大学,情况也是一样的。

我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就有大四的学长谆谆教诲:考上大学是应该放松了,但千万不要只顾着玩,平时要多学习,一定要学好英语,有机会考些证书……然后我们表面诺诺,大部分人还是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风花雪月上,然后等到大四迎接新生时突然明白了当年学长的心情,带着无限的怅惘和学弟学妹们谆谆教诲……

既然在生长的路上迷茫、失误、痛苦不可避免,每个人都需要亲自通过这些经历获得成长,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快的帮助孩子经历这一切。

让孩子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多的经历各种各样值得尝试的事情,然后我们才能做到放手、不管教。

孩子获得自由的能力,家长才能获得自由的权利。

我们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事前的导师,事中的护卫,事后做朋友。

事前做导师。

先引起孩子参与做某件事的兴趣,然后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

希望让孩子主动做一件事情,和他提前达成共识是必要的。有很多孩子自有自己的做事节奏(虽然在父母看来未必高效合理),贸然打乱他会非常不开心。比如他正在专心的玩一个东西,你突然告诉他你给他预约了一堂线上的试听课程,不管你说这个课程有多重要,他大抵都是抵触的,其结果就是要么你妥协取消了课程很不高兴,要么就是他在你的强硬要求下噘着嘴上课很不高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即便不能愉悦的达成共识,提前的告知仍然是必要的,这样至少可以让孩子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真正要做的时候劝说就会容易得多。

然后再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比如洗碗。这个阶段切忌说太多细节,因为孩子记不住也不愿记。不是要在实践中成长、犯点小错也不要紧吗?只要明确一下事情做好的标准(表面观察无污渍、手指摩擦会唱歌)、强调一下安全相关的几点注意事项(如小心水龙头热水烫伤等)即可。

事中做护卫。

孩子毕竟对安全的判断没有成人那么可靠,必要的安全保护是家长一定要做的,比如孩子爬石头,家长自然无需喋喋不休脚先踩在哪里、手抓住哪里,只需要站在孩子万一摔下来能伸手扶住他的地方关注他即可。

还要评估某项活动的危险性,如果这个活动的最严重后果(当然是小概率事件)不是不可挽回的,就可以大胆放手。比如在公园的空地上学骑车,最坏的后果也不过是摔的头破血流甚至骨折。如果是在马路边,自然我们无法承担极端情况下最严重的后果。家长帮助孩子选择一个危险可控的环境,然后袖手旁观即可;很多时候,孩子们都有远超过我们想象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做好,他们就会慢慢做好。

事后做朋友。

家长最常见的一个无用功就是苦口婆心的给孩子讲道理。须知实践出真知,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尽量的避免盘点,更要避免带入自己的经验中去,不符合的地方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的经验更正确。这时候更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分享他活动的感受、帮他总结得失和下次可能的优化方案。

不过多评判。批评固然不好,表扬也无需进行,因为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坏都需要自己承担,和父母的态度无关。

二、不批评孩子

批评大多时候并不会改变孩子的行为。

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批评的结果往往会产生逆反。一个孩子因为自己贪玩耽误时间没完成作业,正常的孩子当他想起作业这件事的时候都会有懊恼的情绪,他的脑子里也会有勤快和懒惰两个小人在苦苦交锋。家长的批评往往会瞬间让两个小人的战力失衡,让懒惰和逃避的小人占据上风,孩子会给自己找一个情绪化的理由更加不做,因为这意味着输给了父母。

况且,很多情况下比起被忽视,孩子宁愿被批评。孩子有时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关注,所以不改变或故意做家长不赞同的事情。如果你发火甚至暴跳如雷,搞不好这正是孩子希望看到的,因为他成功的激怒了你。这种情况下你可能除了大发雷霆甚至体罚之外,能做的就不多了。

关于体罚,阿德勒的原话可谓一针见血:

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它根本就毫无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

批评往往无效。但如果严厉的批评总是有效,那是因为孩子害怕而已。从小习惯性的害怕强权,会导致他们的懦弱,失去独立做出选择、独立判断自己价值的能力。

三、不表扬孩子

如果不批评容易理解,为什么也不建议表扬?

原因就是:如果依赖于家长的表扬,孩子会在没人关注的时候失去干劲儿。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是培养一个能独立思考、不逢迎、少功利的大写的人。

比如好好学习。我们都知道并不是考试考好了就一定有好的未来。但考了好成绩总能得到家长的大力表扬,甚至是物质上的允诺和奖赏,会让有的孩子在希望不大时放弃,或者在信心不足时作弊。

比如在地上看见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对于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来说,如果做这件事情本身是应该的,他只要做就好了。但从小受表扬受关注成了习惯的人,也许在捡起垃圾之前会先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如果没有人就算了。

所以中庸里面说: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应该做的事情,同事遵守道德准则。这才是我们想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样子。

四、家长可以做什么?

如果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那么家长可以做什么?

可以共情。对孩子的状态表示理解;在原本想批评的时候可以说“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可以告诉我”,和他一起探讨改进方案;在原本想表扬的时候说“看你很放松很开心的样子真为你高兴”,帮他寻找进步成长后的喜悦。总之把学习和工作固化为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为之或喜或忧。

相信孩子。孩子不会总不学习,相信孩子说的从明天开始,相信也是一种力量。况且习惯的养成都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大人尚且如此,不然爸爸宣布过那么多次要锻炼、妈妈宣布过那么多次要减肥怎么解释呢?重视孩子的每个承诺,不必过于严苛孩子的言出必践,相信他一点一滴的向好转变。相信孩子能独立解决自己的课题,并默默守护。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父母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父母并不能保证严格按自己设定的路线孩子将来就会幸福,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珍惜这个小生命的可贵,看到他每天平安无事的活着就很好。珍惜和他争吵的机会,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愉快的接纳孩子的真实面,让他为自己而活。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无论如何都会接纳自己,孩子有了安心感才能下定决心去努力。


努力践行一个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努力让孩子尽早经历各种各样他们迟早要经历的事情,同时自主承担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然后再次奋发。孩子在学校阶段学到哪些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获得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和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群里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首先非常抱歉,这么晚开始分享,是因为在十点钟左右的时候呢,单位临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做了...
  • 这是一本对父母和孩子而言都非常重要的书籍,题目叫做不管教的勇气,我个人更关注勇气这两个字,就是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认...
    风吹麦浪_97dc阅读 961评论 0 2
  • 诺贝尔奖获得者揭示“生物钟” 之所以大家对「熬夜」有恃无恐,真的很少有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过,为什么熬夜就是有害,不足...
    环麦阅读 395评论 0 0
  • 取某一行NR 等于用==,不能只用一个= 过滤用// 显示oldboy.txt的第4行的第1列 第2列和第4...
    看清世界坦然生活阅读 496评论 0 0
  • #幸福是需要修出来的~每天进步1%~幸福实修08班~015-董超-杭州 20170627(8/99) 【幸福三朵玫...
    julie123阅读 97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