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记——犹兮若畏四邻

        犹:踌躇疑惧;迟疑不决。

        以上对“犹”的解释是从“百度”搜索里查到的,它是最相近似的解释了。

        但“解释”绝不是这个“变形能量”的本身,而且它带有强烈的人类评判在里面,而且这种解释里满含负面及消极的意味。

        对“力量”的接触,使人产生的是敬畏,是极大的警觉。

        所以这“犹兮若畏四邻”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敬畏与警觉,而且它极其积极,在其中它不“沉溺”,所以绝不会有“迟疑”,而且它是机敏的,一旦它判明情况,即会有迅速的行功,绝不踌躇。

        这是“力量”本身的行动,但是在它“犹”的阶段,它外显出来的让人来看,似乎是“若畏四邻”的样子。

        我们人的“内在对话”给我们“描述”出了一个“外在”的世界,但在这个“外在”之下,“隐行的能量”,是“内在对话”的描述所不易发觉的。

        我们的“能量体”能“感受”到“能量”,当“犹”的能量通过我们的“能量体”运作时,“能量体”会知道它是什么。

        “能量体”的行动是绝不解释的,它不是“思想”控制的行动,思想可以指挥“物质身体”的行动,但“能量体”的行动是“能量体”本身。

        相比较的说法是,“思想”调动“物质身体”,“念”调动“能量体”,“能量体”指的就是“能量身体”。

        “我”是生活在一个描述的世界中,这个描述发生在似乎不知不觉的“内在对话”中,是“内在对话”强行使我们把世界知觉为物质的世界。

        但同样是“知觉”,当我们不再用“内在对话”的形式使用它,它便可以使我们知觉到能量的世界。

        它可以使我们知道“显行”的行为之下,“隐行”的能量运作。

        就象我们要在物质世界中行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能使用的工具——物质身体一样,我们要在能量的世界中运作,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个能在能量的世界使用的工具——能量体。

        我们作为一个人类生命的个体,对于这个个体生命来讲,两个身体同时具备,并能协调运作,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个体生命,称作为相对来说——一个完整的人。

        老子所说的“古之善为士者”,大概就可以被指称为这样的人,而我们现在日常的人类,只是使用了我们一半的身体,相对应的,我们只是过着半条命的生活。

        所以我们总是感觉不到生命的完整性,不但如此,因为这种生命不完整性的人生,人生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自由,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但是对“能量体”的使用,使我们明白,我们已经超越了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类所持有的“死”的概念。

        于是我们领悟到,原来生命还有一个更广阔的领域一直在那里,我们人生的方向,不再是“死”路一条,而是有一条“活”的路,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发现,并把它走出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白云在蓝天舒展 碎碎成片 清风,透过窗户的夹缝, 我 嗖一下伸出手掌, 柔和却不宁静, 淘气的想要从指尖逃跑, 我...
    游麟阅读 1,144评论 0 4
  • 我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球类运动。对于许多女孩子来说,可能文文静静地,满腹诗书更会招人喜欢。这也是我很羡慕的一...
    sugar_zj阅读 4,43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