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在喝酸奶,家里两只猫咪闻着味道凑了过来,一只3岁一只4个月
看着两只馋猫,我将喝了一大半的酸奶盒子俯身放低,
3岁猫咪先闻了闻,看见弟弟凑过来,果断后退了一步,让弟弟吃
哥哥就坐在一边看着弟弟将酸奶吃了个精光
这时,家属走过来,我将刚刚猫咪让食的事告诉了他,
家属抱着3岁猫咪说说,哥哥真棒,都知道让着弟弟吃了
听到家属的话,我开始反驳了
“为什么哥哥让着弟弟吃,就要夸它棒呢?哥哥理应有一半啊!所以年纪大的让着年纪小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值得夸奖的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
《孔融让梨》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
故事讲述孔融四岁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融回答自己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都应该懂得谦让。
谦让这件事确实值得歌颂,美好的品德也确实值得传承
可现实中的现象是,
比如二胎家庭,大宝跟二宝有争议、分歧,
大宝经常是礼让的一方,甚至有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二宝小,二宝不懂事,大宝你就让着二宝,别计较了
爱应该是公平的,相同的独立的个体,都有获得公正 、平等的权力
有时候“谦让”一方会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在天秤进行平均分配的时候,他会拱手相让,甚至觉得对方应得,反而在对方不断索取的时候,仍然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进行给予,会现得自己无比自私,因为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旁人对给予的表现总是充满赞美和掌声,对公正却是漠视的态度。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敏感、自卑的孩子和自恋型父母的扭曲相处方式
所谓自恋型父母,其中一个表现就是
“缺少同情心,不愿了解和认同他人的感觉和需要”
就比如,对女儿说任何事,母亲都会立即重述一遍,
指出讲这件事的“正确”方式,总是不停的用某种方式纠正孩子、进行批评甚至鄙视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自恋描述为一种人格障碍,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些自恋特质
但自恋型特征表现得越明显,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与孩子的相处将会变得更为困难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都能尽量站在爱的平衡点去思考、去交流,
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争取的相对公平、对等的权力,
不需要为了所谓了掌声与肯定而放弃、妥协、退而求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