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闺蜜说,她感觉自己得了一种怪病。
她说:“我喜欢过一个男生,看着他一脸人畜无害的样子就想去撩他,和男生聊天也是很自然的谈笑风生。直到最近男生主动告白,我的内心突然涌现出一阵恶心,果断拒绝。”
我问她,是不是对方做出什么举动让你不舒服?
她摇了摇头,说:“不是的,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可以喜欢异性,但对方一旦跟我告白,我的内心就会产生厌恶感,想要逃离。总觉得从牵手拥抱亲吻再到坦诚相见这些过程很恶心。活了这么久,也羡慕别人正儿八经的谈恋爱,但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我和这个闺蜜从小就认识了,之前有人骂她玩弄感情,我还想替她出一口气,结果她无奈地说:“算了吧,别人讨厌我是正常的,我也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其实,这不是怪病。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属名称:性单恋(lithromantic)
二。
百度百科上说:性单恋,指“对某人产生爱恋,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恋爱情节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
他们的爱是有阈值的。
当对方不喜欢自己时,他们也会正常的去逐爱,但被告白就像是一场魔咒,一旦对方明示或暗示喜欢他们,这份爱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想要逃离。
而能让他们持久喜欢的,永远都是那些明确或暗中表示过“我永远不会和你在一起的人。”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很难进入一段真正的恋爱关系,更多这样的人被禁锢在单相思的角色里不可自拔。
三。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
究其原因,这跟婴儿时期与家人的相处模式紧密相关。
美国心理学家Ainsworth通过深入研究婴儿依恋模式,划分出三种基本的婴儿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性依恋。
三者的具体表现为:
安全型: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过分焦虑,不过分冷漠。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能发展稳定健康的关系。
回避型:孩子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也没什么难过的表现。当母亲回来后想要和孩子亲近时,他们甚至会躲避拥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依恋关系会比较薄弱。
矛盾型:孩子对母亲的情感状态出现即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母亲离开后会缺乏安全感,而当母亲来了之后却又会推开母亲。这一类型的孩子,长大后依恋关系可能十分强烈,缺乏安全感。
性单恋者大多数是回避型依恋,他们从婴儿时期起,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长期的情感匮乏,让他们在长大后,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对待感情。
久而久之,他们会担心失去、被抛弃,于是采用了最安全的相处模式:没有开始,也就不会有结束。
他们习惯性用逃避感情来试图解决这种心理,甚至会在意识层面上压抑自己被爱及对相处关系的渴望。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喜欢总是会终止于被告白。
四。
那试图想要通过回避来解决在他们眼里错综复杂的感情的人,如何才能和正常人一样,谈一场恋爱呢?
我们先一步步剖析他们的心理,方可对症下药。
1.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么完美的人。
不要过分完美异性的形象和关系,世上无完人。要知道,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能看上你的,大多数都是和你差不多高度的人。
能爱你的优秀,也能接受你所有的错误和缺点,却依然认为你非常棒的人,才是平凡而美好的爱情。
2.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多于期待。
他们害怕自己被抛弃、被伤害。
其实,趋利避害都是人的本能。但如果你想要和正常人一样谈一场恋爱,要学会的就是承担风险。
童话世界固然美好,然而现实更像是《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周老四说的一番话:“其实所有人呐,都是过客,你看啊,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只不过是早几天晚几天罢了,就是因为早晚都得散,所以啊,聚的时候要卯足了劲儿开心,等到散了呢,谁也别惦记谁,各自奔往自己的下一站,寻找自己新的开心。”
既然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失去的一生,那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去体会这过程的美好呢?
3. 学会和自己和解,正视自己的内心。
其实,更多的性单恋患者,要学会的首先不是如何谈恋爱,而是和自己和解。
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拿出一张纸,先画出一棵大树干,接着在树干上一一画出家族谱。(这个家族谱包括与家人的关系、家人的性格。)
当这张家族谱画出来后,很多问题已经清晰可见了。
画完家族谱,我们要开始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尝试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比如:觉得牵手拥抱接吻这些亲密接触很恶心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小举动慢慢开始,一步步学会接触身体接触。
不要刻意放大伴侣的举动,学会感知自己的感受。
尝试抽离出来看自己的经历,像看电视剧一样看待自己与伴侣的关系,才能看出自己与伴侣的不足。
4. 如果你的伴侣是性单恋者,你该怎么做呢?
要明白,从小就养成的依恋人格是很难一朝一夕改变的。不是你说几句总会好的,TA就会变好。我们不妨跟着TA,一起慢慢变得更亲密。
这时,切记不要霸王硬上弓,这只会让他们更快速逃离你。
学会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语气、语调、情绪和面部表情。
学会掌握冲突管理的办法,学会温和坚定的表达想要和TA在一起的决心。
注重营造无压力的氛围,要知道两根绷得太紧的橡皮绳,最后绳子断了,感情也会断裂。
可尝试带有一点哀怨的语气和语调,用撒娇耍赖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期望。
这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TA不但会在心理状态上回避自己的感情,在行为模式上也可能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正确的依附关系。
但相信只要给时间陪他们去成长,总会越来越好的。
最后。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不要觉得自己就要注孤生了。
不必自我否定,不必慌张。
生而在世,谁还没有点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有人爱而不得,有人得到了又失去,没有人一生顺遂,我们都是在爱里面受过伤的人。
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也学着去接纳别人,享受当下,我们都可以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