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咀嚼第一季里Bojack和Diane在屋顶说的话,是我许久get不到整三季想要表达的主题时。
Either you know what you want, and you don't get what you want, or get what you want, and then you don't know what you want.
刷完第三季,熟悉的被掏空感再次上身,多加一不知敲在哪里的闷棍;
马男的生活已经不能更颓废,事业败了,友情散了,爱情走了;
对于在破逼生活里得不到一刻欢愉的Zoe们来说,是拿来防御性悲观的绝佳材料。
BGM还有很长没放完,果不其然,又见燃起生命最后火种的一幕;
在生死巨大转变间,以及越发高亢的钢琴间,再次看到了S1和S2的终章都谈及到的,最最原始的,生命的体现形式:奔跑。
看的人热泪盈眶,屁滚尿流,留下一首stars无限单曲loop.
Then what?
此处沉寂三秒。
马男这碗致郁毒鸡汤,启用了个不能更渣的主角,直面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本性:自私,逃避问题,责难他人,还可气的设定了比绝大多数真实情况更牛逼的经济条件,来专心表现精神层面的矛盾;
更现实的是,他确确实实给出了解决许多问题的方法论:跑吧。坚持!前进!这是所有人都懂,不见得做得到的大道理。
第一季终章,骄马告诉尚在9岁,身处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的Bojack,你伤心了就跑吧,来路无可眷恋。
第二季结尾,狒狒告诉面临事业转折点的Bojack,坚持跑是最难的,却会让你跑起来更容易。
第三季结尾,Bojack看到了其他马男在跑道 (Track) 上奔跑,醒悟了什么,像是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而最现实的,它终于抛出了个只在终点存在的命题,为何而跑,意义何在?
驱动Bojack奔跑的价值观,一直是失位的,从和Jill的聊天可以看出,他并非是因为迷茫而价值观失位,而是真的深度追问下去,不停的then what,而最终发现了这一空缺;
E11的结尾,也就是上图,Bojack一点点失去了他在意的所有,最后与Sarah Lynn在天文台看洛杉矶的星空,想起了许多过往,和一起在九十年代时拍摄的肥皂剧Horsin' Around,那是Bojack最辉煌的过往,他回放了三季和一整篇圣诞特辑;
Bojack和SL的纠葛可以另起一篇,SL成为巨星拿下Oscar却当夜逝世的明星故事,也可以影射很多现实中英年早逝的明星另起一篇,但这并不是这篇记录的主题。
SL31岁,与Bojack在肮脏的汽车旅馆里,看到自己拿到了Bojack没能拿到的奥斯卡,异常平静的磕了药,再在天文馆想起以前建筑师的梦,长久沉睡;
她没能回答Bojack最终那些希望得以自我解脱的问题,我们存在的意义最终探寻下去,是不是真的一文不值。
In the great grand scheme of things, we're just tiny specks that will one day be forgotten. So, it doesn't matter what we did in the past, or how we'll be remembered.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right now, this moment, this one spectacular moment we are sharing together. Right, Sarah Lynn? Sarah Lynn?
Sarah Lynn?
对活在当下,我可以拉出一大堆carpe diem,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之类,经历时间仍沉淀下来的大道理,但终极的问题仍需解答。
马男带着缺失的价值观,做出过改变,也有过坚持,甚至数次在他人面前正确的面对自己,“我不是电视里的那匹骄马。”
但这之后是更大的失望让他放弃,看不到终点的意义让他感觉窒息,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真的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在前进;
缺失源自最内核的指引,自由变成困惑,追求让他犹豫,最保险的只有一遍又一遍回顾过去,以期一些慰藉。
只有一个人时的状态,是能最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状态;
我至今仍记得前一季,Bojack在拍摄一代骄马时,独自走到幕后,点烟抽了一口,开始哭起来,没有任何对白。
像极了城市人的一些瞬间,经历了足够多很复杂的事,仍只会为些简单的小事,忽然浸入某种情绪。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这句话并非出自马男,而是搏击俱乐部。我们这一代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萧条,注定是要被历史忘却的一代,我们最大的战斗是与自己的内心,而萧条的正是我们的生活。
想一想世界大战和经济萧条,都有很明确的价值导向和人生终极的意义,生存。可物质富足了,开始关注精神文明时,不由得在内心发现了时代特有的饥饿感。
我们开始关注穿衣的款式和鞋子的牌子,所在的平台和自己的职称, 以所能提供和获取的价值来评价他人。这种内在的饥饿感,驱动我们不停的给自己贴上外在的标签,终究变成一句话或一个词就能概括的存在。
但越为自己贴标签,越随着阈值的提高为自己贴更多标签或强化某单一的标签,也越难以意识到是内心某块的缺失;
有了物质,即可无限限制一个人本源的创造欲,让其更习惯消费而非创作,渐渐变得乏味单一,自然而然的
No one gives a shit about who you really are.
那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异化。他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
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
事实上现代人很像休克斯勒尔在他的《美丽的新世界》一书中描绘的那付样子:"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现代人的宗旨正如休克斯勒尔简明扼要地总结的那样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是"今日,人人幸福"的颂词。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们消费商品、图片、食品、饮料、香烟、人、杂志、书籍、电影,真是无其不有。世界只是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就象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而我们是婴儿,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 Erich Fromm
再看第一季的屋顶对话,两个在生活里对什么问题都会有自己看法的强迫症,在聚焦于自身的时候,感受到了这种最终导向价值缺失带来的焦虑。
要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得不到想要的,要么得到了自己曾想要的,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可能是惹笑的阈值高了,或者有些梗还没get到,这一季除了意面梗,确实没怎么笑;
按以前的习惯,会和前两季的影评一样,一段段截出来,分析台词表现的事实和问题,这样写也确实能多些料,何况S3还有第四集这种开挂的展现。
唉,面对这一季带来的问题,加之推翻了前两季看完得出的一些感悟,而这一篇记录本身也包含着一些未理顺的矛盾,我真的不知如何收尾。
结尾留下小马的悬念,可能想在第四季传达,一个人所有的一切(不限于感情),可能最终都是要回归亲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