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
在很多公司,“用数据说话”已经是个共识。在这个前提下,很多产品团队都设了专门的数据分析岗,我本人就是某商业广告产品团队的专职数据分析师。在工作中,经常能感受到这样的疑问:PM、老板也花了很多时间看数据,那么专职的数据分析师看数据的方法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专职数据分析工作的价值在哪里?数据分析工作真的能回答业务提出的问题,指导业务发展吗?数据分析的工作边界在哪里?
2、专职的数据分析工作,跟PM和老板看数据是不一样的
2.1 数据分析之前,关注的工作重点不同
其实关注重点不同,本质上是由分工不同造成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举个例子:好比有一个卖场,采购部挑选销量好的货品,商品部定价,门店销售员想办法搞活动拉来更多的客户。但是有一个人会观察,现在对整个超市来说,哪些地方还有增加收入的机会。现在是东西不够卖了,还是客户不够多了,还是货品的安排不利于客户选购,导致人来了但是东西没卖掉。这个角色在企业里通常是老板,在业务相对复杂的时候,就出现了专职的数据分析工作人员。
在互联网公司里,商业产品会关注使用场景、交互方式、产品带来的价值、产品定价;平台产品会关注信息流、数据流、平台产品逻辑是否能有效支撑业务正常进行。数据分析师则需要通盘考虑,绘制业务全貌,与团队一起验证和指引业务前进的方向。例如流量是否到天花板了,广告够么,空间在哪里,有更好的卖法么,是否定价不合理。
当然,对于思维活跃的产品经理群体来说,每个人都在放眼观察市场、观察业务,但由于时间、精力、资源是有限的,个人能看到的东西都是有局限的。在业务足够复杂,团队足够成熟的条件下,工种相应也会足够细分。每个人都需要恪尽职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揣摩工作无形的边界,才能达到资源产出的最大化。
2.2 做数据分析时,分析的目的不同
产品经理看的数据一般来说会比较有深度,老板关注的更多是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数据分析师一般会着眼于广度、数据完整性、逻辑完整性。
举个例子:团队打算在移动流量上开发一款新的产品。产品经理会去看点击分布数据,加上自己的思考、判断、猜测,去揣摩某一类流量,用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老板会去问,这款产品能拿到多少流量,带来多少收入。数据分析师则会立刻准备一个指标逻辑表,用来说明这款产品从流量到收入,业务链条上的关键点可以用什么指标来说明,请团队估值后与公司内其他成熟产品、市场上的类似产品去做对比,用来评估效果、预期产出。
2.3 数据分析完成后,保存使用数据的方法不同
对于产品经理和部门管理者,数据使用完后就等于一个问题已经得到了答案,推导过程可以退场了。但数据分析师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就在于数据呈现,因此会思考数据知识沉淀方面的工作,以便后续能更方便的获取到某类数据。
3、数据分析工作的价值
曾经有同事问过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为什么老板能用你的数据回答某个业务问题,做出一个判断,你有这么多数据,却告诉我不能判断?是不是在害怕背责任?
我的理解是:老板通过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收集,可能已经完成了一个98块的拼图,看到我的数据后,感觉最后2块终于齐了,所以就做出了一个判断。但是显然我是不可能用现有的2块拼图去回答一个问题的,这不是怕背责任,是怕不负责任。
那数据分析能不能回答一个业务问题呢?能,但是需要和业务一起去看,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的逻辑路径在哪里,然后致力于获取准确的数据,理清严密的逻辑,给出合理的论点和论证。
举个例子,如果希望用数据回答:“客户在购买产品时,是否有同时购买abc产品的偏好?如果是,可以向购买a产品的客户推荐bc,从而扩大销量”。看起来很美好,但很有可能同时购买abc是销售内部不成文的规定。产品设计、产品运营、销售运营、售出,中间是有很长的业务环境的。单凭数据,是无法得出深入的结论的。
数据分析工作的价值就在于把数据的意义揭示出来,形成团队共识和知识积累,让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把时间用在对业务的讨论上,形成越来越多对业务的insight,揣摩业务的边界,把自己手里的拼图尽可能拼完整。
4、数据分析工作的边界
数据分析师应与业务方一起讨论,哪些指标最能反映业务的真实情况,数据的获取方式会不会导致某种偏差,然后把工作重点放在梳理、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上:通过数据表现及合理对比发现问题和机会,包括同部门不同指标的对比、不同部门相同指标的对比,跟市场和行业类似指标的对比等。
最容易越界的地方就是,数据分析师单方面决定业务应该如何评定,以及得出后续产品优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