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她认识我,我不认识她,但是我还是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无比欢喜的爱上了她。每天都跑去看她,向往着有一天可以把她抱回家。
长大后明白,那种爱叫一见钟情。这就是我三岁时,第一次在供销社(那时我们也叫联社)也就是现在的超市里,见到小儿书时的心情。虽然那时不懂什么叫爱叫一见钟情,但就是喜欢的不得了的那种。虽然不认得那上面的字,里面的画就是最大吸引力。
那时大姐蹲着抱我坐在她腿上,二姐蹲在边上,我们三个脑袋凑在一起,翻看一本小儿书。虽然现在记不得当时看的啥,可是喜欢看它的那种激动心情还能记起来并感受到,喜欢读书的最初印象就是这个画面。
爱上书,并追寻收藏了好多的书,可是这个周读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却发现自认为读那么多的书,多数是白读了。
因为我觉得读这本书太烧脑,好多章节,第一遍是读不太懂的。我当时一直觉得,不是翻译出了问题,就是作者的写作结构逻辑问题,就是没反思一下,是自己的问题。
首先是自己读这类的书太少,活了几十年,今年才知道原来还有专门教阅读的书,这本是自己读的第三步有关阅读的书,这一本是最难读的。
二是自己读书主动性差、动脑少的原因。以前自己读书偏性太大,在今年之前,除了学习之外的课外读书,全是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类的书。
最近又经常往书柜里添加新书,顺便看了自己书架里的书目,发现除了专业书,就全是这类无须动脑深思、只靠感官的感受类书籍。
通过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知道原来自己以前看的书,都可以归类为想象文学。仔细琢磨了一下,真是如此,我以前只知道,它们都是文学类,没想过加上“想象”二字,更贴切和生动了。
这类书籍,没有实用类书籍的条条框框,没有论说类书籍的长篇大论,有的只是或唯美或低沉或高亢或婉转的各具特色的文字。
诗歌以小见大读起来有朗朗上口的韵律和无限的遐想;包罗万象的散文读起来有悠扬的含蓄和流淌的自由;小说读的时候随故事中人物的经历、感受或悲喜忧伤或嬉笑怒骂的身临其境之感;这些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
作者说,实用性书和论述类书籍,给我们塑造出我们活着的真实世界;而想象文学给我们塑造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却又真实的世界。
这种真实是作者创造的,而非完全真实的,加上读者的想象与作者达成共识,而心神入其中去亲自体味感受。
我们阅读想象文学的时候,“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读小说时,让故事贯穿我们的身体,打开心灵接纳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阐述的经验,因为这个经验会深深满足我们平时为曾接触的那部分自我。这容易给人一个逃避现实的机会和虚拟世界。
事实也确实这样,我那十几年的困顿和迷茫之际,真的靠着在书中的虚拟世界中躲避现实里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以减少真实世界的心灵伤害。
可惜的是,我因为没有主动的阅读法,对故事里的世界一味沉迷,没能透过故事表象看本质,完全理解文字的言外之意,深思故事背后的道理,帮自己早日脱困。
《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但告诉我们如何真的读懂一本书,理解化为己用,还可以帮我们解决所有书类的阅读困难和疑惑,适合空闲的时候多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