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在书中提出了关于意志和表象的关系,提出了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认为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就是因为人类的意志太过强烈,对于外界的欲望无穷无尽,欲望得不到满足会痛苦,得到了满足又会空虚,觉得无聊,于是人生就在得到和得不到这两种情绪中徘徊,因此人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
叔本华的理论无疑引起了当时许多文学家,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瓦格纳十分欣赏他的作品。莫泊桑也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人生为什么会是痛苦的?这也有一个原因,叔本华认为这是由于人本性就存在着利己的思想,一切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自己好才是好的,别人的好都是不好的;表面上的那些良好的道德行为都是为了自己,一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名誉,一个是由于社会道德的法律要求,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趋利避害的,本质上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其实叔本华的利己观点属于他提出的关于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之一,其他两个动机分别是恶毒和同情。
他认为恶毒是人的本质,所以才存在着人的妒忌心和幸灾乐祸,妒忌那些有成就的或者本来是令人尊敬的人物,那些一起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出于将幸灾乐祸实施的过程,人类的礼仪和风度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黑暗的一面,恶毒是人类内心的本质,一切非道德行为都出于这两种情况。
那什么是同情呢?
它的表现是公正和仁爱,不去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他认为同情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是非常少见罕有的,也因此人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因为它的本质是感同身受,将他人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痛苦,并且可以深刻体会到别人的悲伤无助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都是出于这三种:利己、恶毒、同情。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哲学家,至今他的理论学说还影响着很多人,虽然他是悲观主义哲学家,理论也大多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但是他并不希望阅读他的作品的人变得悲观和消极,相反,正是因为知道了世界的本质,了解人生的意义,才可以顺其自然的过好日子,如果经历了好的,叫精彩,经历了不好的那也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