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想到过带孩子去一次沙漠3天徒步50公里,会给她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我的女儿7岁半,是个内秀的姑娘,喜欢阅读、思考、画画,慢热和内秀,给陌生人的印象是:斯斯文文的小姑娘,我是做儿童教育的(也是因为她才决定扎根做儿童教育),我能接纳她的全部,但为人母亲,内心又何尝不希望她再勇敢一些,胆子再大一些,能象有些孩子一样在公众场合可以自由表达......
去沙漠之前,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挑战成功,但想想既然别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又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就这样进了沙漠。
在去程的大巴车上,向导组织孩子们出来做自我介绍和分享为什么来沙漠挑战,我的孩子当时在我的意料之中拒绝了分享,我和她说:“没关系,如果你准备好了就去分享,如果没准备好可以不去”。这是我对她的接纳。
直到我们真的走进了沙漠,兴奋劲头过去后,才知道这个挑战有多大,每走一步都如此艰难,特别是爬笔直的沙山,要用劲全身的力气。
大部分时间,她都是一个人在默默的行走,因为其它小伙伴都已经在前面远远的前方了。
即使是这样,她也拒绝别人拉着走,教练很多次提出来要拉她走,大部分她都是拒绝的,拒绝不了时,只被拉一小段,就又坚持自己走了。
“我想要自己走,你越拉我越慢。”
没有因为落在后面就沮丧,很坚定的按自己的节奏,一步步丈量。一个人的内心,只有足够坚定和强大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自乱阵脚。
靠自己的力量,迎着烈日、迎着风沙、攀爬沙山,在无边的沙漠里一步步前行,坚持到底。
结束的庆功宴上,她鼓励小伙伴站到舞台上去表演节目,自己尝试在舞台上来回奔跑,已经在自我突破了。还自己端着茶杯,到处找一路上鼓励过她的小黑教练,想去敬一杯茶,可惜教练已经先离开,留下一点遗憾,她的内心已经在感恩,并且独自用行动表达了出来。
回来后的一段时间,不断和同学,身边的朋友讲起在沙漠里的经历,一直说“很累,但我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妈妈说她不会放弃,所以我也没有放弃”。
没有想到的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她突然开朗了,自信了,连说话的语气语调都变化了,
以前的:“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脑补小姑娘嗲嗲的语气)
到现在:“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语气干脆利落)
以前:“妈〜妈,我〜有〜点〜害〜怕”(轻声慢语)
现在:“哼,我很厉害的”(坚定自信)
孩子的内在变得很有力量!
夸美纽斯认为:“人在吸取智慧时,不应仅从书本里获得,更应当从天地之间,从橡树和榉对中获得; 不应仅仅是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证实,必须直接地去认识和研究。在认识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感官的作用,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嗅。只有亲口品尝过糖,亲眼看过骆驼,亲耳听到过夜莺的啼鸣,才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永生不忘。“
我们越了解世界,世界就越吸引我们,孩子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仅要从书本里学到知识,走出学校,行万里路,用心和身体去了解这个世界,去做几件很酷的事情,让孩子可以骄傲一生,并且让这种“酷”变成习惯,这个孩子的一生就会很酷!
曼曼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