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过这种经历,明明是自己能力上可以负担的东西,却偏偏不敢争取,明明很想去某一个地方,但是碍于自己一个人,总是不好意思…
前一阵子看到一个故事是一个女孩的故事。
一个女孩多年前跟舅妈逛街经过肯德基时,舅妈就问女孩:“你吃过肯德基吗?”
当时女孩正值青春期自尊心作祟,谎称吃过。
舅妈就嘲讽:你这小县城没有肯德基,你吃过啥呀吃过。
至此女孩对肯德基有了心理阴影。
直到大三被朋友拽着,她才第一次走进肯德基。
在熟练点单的朋友对比之下,她显得手足无措,但是还好朋友并没有嫌弃她,还暖心教她怎么用小程序点单。
为了感谢好友,女孩主动请缨去拿吸管,但是对着吸管机却不知要怎么操作,要不是身后的人帮她解围,她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相信有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感觉,那么为什么只是一件曾经经历的微小事情,却会让人产生如此大的恐惧和不安呢?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她读书的时候长的很好看,成绩也很好,老师也喜欢她。
有一次校庆的时候,老师一眼就选中了她。而朋友排练的很用心,到了选拔的那一天,她穿着学校统一发的漂亮的演出服装,是不是很完美。
但是就在她满怀期待上场的时候,台下的老师一脸嫌弃地对她说:这位同学你什么地方都很好,但是你这鞋都发黄了,多影响美观啊。
顿时那个女孩的脸就红了起来。
从那以后,这个女孩就对舞台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如今她长大了也会对舞台产生恐惧,如果遇到要上台的活动,她都会找借口推脱。
可见,学生时代的一件小事,不仅伤害到了她的自尊,更击碎了她尝试的勇气,让她产生恐惧。
这两个女孩的经历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但是对于她们来讲确实一辈子难以逾越的坎。
在这个坎中,承载的全是她们羞耻的、恐惧的甚至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等到成年之后,即使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在她们的内心里面一想起这个坎,就会产生退却的意识。
其实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这种无措和恐惧,而当你快放下即将尝试第二次的时候,这些情绪莫名就会跳出来提醒你:你做过的,但是你不行,最后失败了你还是会羞耻的,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
所以当你也经历过第一次尝试被破坏的时候,在第二次尝试还没开始的时候,你就已经否定了自己无数次。
那种莫名的情绪让你选择逃避,保护你不再受到伤害,但是也让你失去了更多好的机遇和体验。
如果当一个人“第一次”被尊重,又会如何?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一个女生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出门了,她就在家里面玩妈妈的化妆品,穿妈妈的鞋子衣服,把脸蛋画成了一个大花猫的样子。
她正玩的开心,妈妈却提前回家了,她原本以为妈妈看到了一定会骂她,但是没想到妈妈非但不骂她,还给她重新卸妆化了一个美美的妆…
那个女孩子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她妈妈跟她讲的一句话: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人人都有权利爱美,我女儿也一样,你永远是妈妈的小公主。
所以对于小小的她来说,妈妈的支持就是她自信的根源。
因为对她来说,她的第一次尝试就得到了尊重和理解,所以在她的心底里有一种认知:探索新事物是被允许的,无知是被理解的,而小小的她是会被包容和带领的。
当一个人第一次尝试得到尊重后,她会感觉到被允许、被接纳、被看见,所以她们做什么都会有底气。
她们的内心就会想:“没关系,我不懂还有人会教我的”、“无所谓啦,大家都是会有第一次的时候,干嘛要感到羞耻呀”、“我可以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天生就会的”…
自信与爱会在美好的体验中种下,情绪也会自然流动,之后不管面临什么,他都是敢勇敢表达自己的。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回忆起自己的难堪的过往的经历?
雨君老师常说要内观自己的内心。
如果曾经因为伤害导致你现在不敢再面对同样的事情,其实这就是因为你无法直视自己的内心。
用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你心里面住着受伤的自己,这个内心的自己只停留在自己受伤害的时候,它是由我们不好的记忆和情感组成,当我们初尝试被破坏的时候,这些记忆就储存在它里面。
久而久之,它就会影响我们的待人处事。
所以你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关注自己之前受过的伤。
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尝试跟它沟通一下,不停地问自己是否真的很难做到。
要记住这个情绪,别抗拒它,它只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并不是你的全部。
有一天你不再专注过去的创伤,能接受“不太完美”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涅槃重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能决定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没有人能给自己设置困局,能困住自己的只有自己。
要相信我们永远有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那个支撑自己的自信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