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keep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life?
工作OR生活?
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工作太忙,生活太少。大部分人渴望在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具象的概念——每天工作八小时,剩下的时间自由安排生活。双休就是双休,想让我花五分钟联系客户爸爸?行啊,转头在知乎“工作已经占满了我的生活”话题里声泪俱下哭诉三千字。
现实点吧。要达到你所谓的平衡,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就是你对现在的工作毫无追求,拿着基本工资就万事大吉;要么就是家底雄厚,工作什么的,就是打发时间而已。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理想的状态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可这也不意味着,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个伪命题。
对于工作-生活平衡,更权威的定义是指参与了有偿支付的劳动雇佣关系的社会群体通过对其工作时间、地点和方式的一定程度的掌握而达到工作领域和非工作领域的最小冲突和相对平衡的状态。
看吧,没有人天真地觉得可以达到绝对平衡,哪怕是已经在这个论题上研究了数年的专家。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将这种不平衡感保持在最能接受、负面影响最小的范围。
找准大方向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精准定位自己,找准大方向很重要。不同阶段的追求是不一样的,首先想想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个事业狂,专注事业就是你的第一目标;如果现阶段你刚组建了家庭,想要把更多精力花在家庭上,也无可厚非,这都是你的选择。
但无论怎么选,都不是让你顾此失彼,牺牲那个重要性相对弱的,而是要分清主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只要这样做符合现阶段你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没有什么工作是完美的。在对内和对外的双重需求下,我们往往更重视外界因素。哪家公司工资高,什么岗位有编制,都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但那些别人眼中的好工作,就是你真正想做的吗?
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也是对自我的认知。如果你还处在迷茫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认清自己不想做什么。
这就好比你面前是一片沙漠,你迷失了方向,此时你只能确定哪条路是错的,那么当你不断排除走不通的路,剩下的路就很清晰明了了。此时你再去寻找目标,是不是比一开始容易很多?
做喜欢且擅长的事
人的一生,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是难以计数的。想要在工作之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一定要确保工作是你喜欢且擅长的。
单纯的喜欢是不稳定的,而单纯的擅长又是缺乏动力的。当这两者出现交集的时候,那个重叠的部分就是最适合你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而在所有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回忆一下,在中学时代,得高分的那门课是不是带给你比其他成绩平平的课更多兴趣?当你确信这门课能让你得高分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你学习的动力。
这在工作中也同样适用。如果不幸你的工作是不擅长也不喜欢的,我的建议是,先做下去,等到你开始对它游刃有余的时候,自我效能感会让你乐在其中的。
工作的精髓是提升自我
工作本身不带有痛苦或愉悦的属性,情感都是人赋予的。当你觉得工作耗费了你太多精力,而你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并不能填补这段精力的缺失时,回到第一点,想想你的大方向是什么。如果大方向没有错,那么一定是你对工作的态度出现了问题。
最好的工作应当是一种输入,而不是输出。
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成就动机,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
不论什么职业,知识的更新都是不被时代淘汰的前提。根据工作的需要,我们自发地、有意识地学习,接受专业的指导,以便这些资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更有效地为我们所用。
对自身发展的要求驱动着我们进行这一正向输入,同时高成就动机的工作会让你产生更多价值输出。此时你不仅仅把工作当成是出卖时间换取金钱的手段,而是把它当成了你的事业,把自己当成了一件会增值的理财产品。
所以,学会为自己工作,让工作成为提升个人能力的途径,让当下所付出的每一分精力,都为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本身也是提高生活品质所需要学习的。二者就不存在剑拔弩张的冲突了。
学会管理时间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首度公开了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和产业规模。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10分钟。
在如此庞大的数字面前,是大量时间被不合理分割的不争事实。或许有人要反驳:这正是我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体现啊。
的确,反正手中的项目一时半会做不完,花五分钟刷会抖音乐呵乐呵,劳逸结合嘛。沉迷在被短视频包裹的强大刺激中,以为可以将紧迫的工作放在一边,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休息应当以不消灭动力为前提,否则只会带来更深的空虚,而中途被搁置的事情也会因为思绪抽离而难以为继,本就磕磕绊绊的进度不得不无限延长。
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呢?以下是我的建议。
提前计划
入睡前思考第二天要完成什么任务,按照重要性排序,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事件。
但这种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你给自己定了9:00-11:00画PPT的思维导图,画到一半领导让你去打印文件,你发现墨盒没水了,于是你对领导说:________。
当然不行!
买完墨水打印好耗费了你半个小时,你疲惫地回到座位,觉得一个上午好像荒废了,也找不到刚刚的思路了。
千万别放弃,撸起袖子继续干呗。你的计划表是按重要性排序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正面对着最紧迫需要完成的事,怎么能说放就放。
提前计划当然重要,但当某个环节出现了不可控因素打乱了你原本的计划的时候,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及时执行
比如看完这篇文章,你像打了鸡血一样决定把一直放在“等到有时间就去做清单”里的学习英语项目付诸实践。
你开始查找别人学习英语的经验,把它们认真总结到自己的笔记本,搜索一堆如何坚持的文章来刺激自己的积极性,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持之以恒。等到兴致勃勃做完计划,时间也不早了,你充满干劲地对自己说,就从明天开始。
第二天你睡眼惺忪地起了床,觉得一切索然无味。
熟悉的流程。不知道你是否正经历着这样的伪努力。如果昨天晚上直接抄起手边的单词书,边背边记,至少能有几十个单词的有效记忆吧。
专注
为什么你在王者峡谷战斗的时候更容易专注?甚至中途跳出的微信聊天框等DEFEAT的声音响起你也没想起来要切出去看一眼。
对胜利的渴望以及游戏的乐趣带来的愉悦感足够支撑你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专注其中。
所以一开始谈的喜欢且擅长非常重要,这也是提升专注力的客观因素。
那么,如果的确碰到了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事情,要怎么专注呢?
创造有利的环境。
为什么在电影院看电影比在嘈杂的车厢公放更容易沉浸?漆黑的环境,良好的隔音,听觉和视觉霸占了你与外界交流的通道,你根本无法再被其他琐事吸引。
作为一个常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我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写作主要运用视觉和触觉,此时听觉是闲置的,不需要为创作服务,所以一旦出现熟悉的声音,就会和大脑产生电流般的交汇。眼睛盯着屏幕,手指敲着键盘,耳朵专注别处,注意力分裂,思维就容易被打乱。
但其实我们也不可能做到一整天的专注。注意力就像中单的蓝量,因为不断清兵团战而持续消耗着,所以把技能用在关键的地方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钟的专注也许抵得上两个小时的摸鱼。
在高效的专注中,不要去做不相关的事。加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持续时间。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让忙碌变成一场演戏。
愿你能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策划 | Leon
文字 | Monica
素材收集 | Rebekah
排版 | Kevin
审阅 | G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