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婷婷
-1-
微信里一个姑娘发朋友圈晒自己一个月减肥12斤的成果。大意是每天只吃鸡蛋和水,“管住嘴,少吃多运动”真的有用的,以前瘦不下来真是是吃太多了。并配上了一个得意的表情。
朋友圈不少朋友表示赞同,留言有自己少吃瘦了,有从今天起过午不食的,有佩服姑娘毅力的,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纷纷留言要试一试,并送上了大拇指。
姑娘知道我也在减肥就发来消息:“试试吧,一个月能瘦12斤比你运动快多了”。
“我这吃吃喝喝瘦3斤挺好的”。
对方发来一个白眼,“你胖就是吃的,你还敢吃”。
我说:“还好吧,没那么严重”。
对方看我并无学习和赞美之意,就没再回复。
-2-
我身边闺密也有一个跟这姑娘很相似的。过午不食,晚上和我一起运动时听到我又吃了点心甜点,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闺密虽说过午不食,但身边零食不断,她的“不食”只是不吃主食。不时还发消息要么是“中午吃火锅又吃撑了,明天不吃饭了”“嘴好馋”等等,要么就是安利各种减肥食品。
害怕自己因为吃东西胖起来,明明又想吃。只得过午不食骗骗自己,吃一顿好的犒劳犒劳自己。体重一涨,断定自己又吃多了,少吃少吃再少吃。
晚上去健身认识一教练,闲下来交流。大意是很少有姑娘愿意举铁,看我在练挺惊讶呀。又问问我吃饭情况。我说吃货,从不委屈自己。他挺赞同我的,并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吃饭。
回家我就在思考,自己好好吃饭是正确的。吃好了,身体就好,身体好了就有精力运动。这样形成的良好循环只会越来越瘦。
使自己以前胖起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自己吃东西的方式有问题。食物是无罪的,食物只是食物而已。
-3-
从开始减肥到现在,一路从140斤瘦到118斤,没有委屈过自己的胃。除了好吃好喝之外,还保持着“饮食记录”的习惯,记得多了就发现自己饮食的特点和以前胖的原因。
1、吃东西老想一次吃完
作为一个“中式点心”的骨灰粉,吃点心一直是我的一大爱好。什么“蜜三刀”、“琪玛酥”、“桃酥”、“哈拉豆”等等,都是真爱。
翻自己以前的记录,几乎只要我买点心,无论多少就没剩下过,一次就吃完了。
2、正餐过分追求8分饱,实际没吃饱
有一段时间加餐很严重,每到下午3点就会想吃东西,还是高热量的蛋糕点心。
记录几天我发现这段时间正餐后面都有8分饱,感觉没吃饱等。
以前没有的加餐习惯,也随之出现。
3、吃饭样式单一,没有满足味蕾
以前吃饭每天都吃的一个样,想吃点别的又懒得做。
一来二去每天嘴巴干巴巴的,对吃饭没了欲望,就转移到吃点心上,得不偿失。
4、怕饿的补偿心理
胖的时候老怕自己吃不饱,一会儿会饿。所以吃不下了,也强迫自己吃吃吃。
不知不觉胃就撑大了。
5、边走边吃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逛街或者刚买的吃的,总是下意识的边走边吃,没走到家就吃完了。
也不记得自己吃下去了多少,也记不起来食物的味道,就这么懵懵的就吃完了。
6、饭做太多,餐具太大,怕浪费
自己一个人住做饭特别不好掌握量,(捂脸,单身狗没人抢食是一种寂寞)稍微一做多,怕浪费就吃进去了不少。
有段时间因为汤熬的多,自己直接上小盆喝汤,不知不觉就喝下去了不少。
7、吃饭时注意力被分散
因为以前在家养成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习惯,自己住后就连着WIFI用手机看。
看这吃着,注意力全在手机上,无意识的吃完了一桌饭,当发现撑得时候已经晚。
8、水喝太少
睡醒起来后,老觉得饿。慢慢养成睡醒吃点水果的习惯,但一吃就容易撑。
记录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睡醒吃的几乎都是水分大的,而且睡前喝水少。
断定自己是真实欲望应该是“渴了”。
-4-
分析出来原因,实践起来就很舒畅。
1、一遍一遍告诉自己东西就在那,想吃随时可以吃。
2、正餐吃饱吃好。
3、吃饭多样化,每样少吃多吃几样。
4、关注现在自己的感觉,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食物。
5、买了食物到家后,坐到那好好品尝。
6、做饭量少点,换小一点的餐具,浪费不怕胃最重要。
7、吃饭只吃饭,不看手机。
8、多喝水
-5-
很多人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不止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故事。
不知道从何时起,食物不再是食物,被我们附加了很多“情绪”。
食物不再是为了生存充饥的物品,而变成消化我们生活情绪的物品。
很多人心情不好就选择大吃大喝,把自己的胃变身为“无底洞”。饥一顿饱一顿,油的辣的越刺激越能发泄情绪。
食物伴随着情绪吃下肚子,没有品尝没有回味,冷静后除了懊悔丝毫想不起吃下的味道。
食物由享受变成了负担。
讲这些不是说吃食物不能作为发泄情绪的方式,只是想再吃食物时可以关注和回味一下吃进去食物的味道。听听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吃进去了才有意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Sushouz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