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你不是吃胖的

文/季婷婷

-1-

微信里一个姑娘发朋友圈晒自己一个月减肥12斤的成果。大意是每天只吃鸡蛋和水,“管住嘴,少吃多运动”真的有用的,以前瘦不下来真是是吃太多了。并配上了一个得意的表情。

朋友圈不少朋友表示赞同,留言有自己少吃瘦了,有从今天起过午不食的,有佩服姑娘毅力的,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纷纷留言要试一试,并送上了大拇指。

姑娘知道我也在减肥就发来消息:“试试吧,一个月能瘦12斤比你运动快多了”。

“我这吃吃喝喝瘦3斤挺好的”。

对方发来一个白眼,“你胖就是吃的,你还敢吃”。

我说:“还好吧,没那么严重”。

对方看我并无学习和赞美之意,就没再回复。

-2-

我身边闺密也有一个跟这姑娘很相似的。过午不食,晚上和我一起运动时听到我又吃了点心甜点,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闺密虽说过午不食,但身边零食不断,她的“不食”只是不吃主食。不时还发消息要么是“中午吃火锅又吃撑了,明天不吃饭了”“嘴好馋”等等,要么就是安利各种减肥食品。

害怕自己因为吃东西胖起来,明明又想吃。只得过午不食骗骗自己,吃一顿好的犒劳犒劳自己。体重一涨,断定自己又吃多了,少吃少吃再少吃。

晚上去健身认识一教练,闲下来交流。大意是很少有姑娘愿意举铁,看我在练挺惊讶呀。又问问我吃饭情况。我说吃货,从不委屈自己。他挺赞同我的,并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吃饭。

回家我就在思考,自己好好吃饭是正确的。吃好了,身体就好,身体好了就有精力运动。这样形成的良好循环只会越来越瘦。

使自己以前胖起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自己吃东西的方式有问题。食物是无罪的,食物只是食物而已。

-3-

从开始减肥到现在,一路从140斤瘦到118斤,没有委屈过自己的胃。除了好吃好喝之外,还保持着“饮食记录”的习惯,记得多了就发现自己饮食的特点和以前胖的原因。

1、吃东西老想一次吃完

作为一个“中式点心”的骨灰粉,吃点心一直是我的一大爱好。什么“蜜三刀”、“琪玛酥”、“桃酥”、“哈拉豆”等等,都是真爱。

翻自己以前的记录,几乎只要我买点心,无论多少就没剩下过,一次就吃完了。

2、正餐过分追求8分饱,实际没吃饱

有一段时间加餐很严重,每到下午3点就会想吃东西,还是高热量的蛋糕点心。

记录几天我发现这段时间正餐后面都有8分饱,感觉没吃饱等。

以前没有的加餐习惯,也随之出现。

3、吃饭样式单一,没有满足味蕾

以前吃饭每天都吃的一个样,想吃点别的又懒得做。

一来二去每天嘴巴干巴巴的,对吃饭没了欲望,就转移到吃点心上,得不偿失。

4、怕饿的补偿心理

胖的时候老怕自己吃不饱,一会儿会饿。所以吃不下了,也强迫自己吃吃吃。

不知不觉胃就撑大了。

5、边走边吃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逛街或者刚买的吃的,总是下意识的边走边吃,没走到家就吃完了。

也不记得自己吃下去了多少,也记不起来食物的味道,就这么懵懵的就吃完了。

6、饭做太多,餐具太大,怕浪费

自己一个人住做饭特别不好掌握量,(捂脸,单身狗没人抢食是一种寂寞)稍微一做多,怕浪费就吃进去了不少。

有段时间因为汤熬的多,自己直接上小盆喝汤,不知不觉就喝下去了不少。

7、吃饭时注意力被分散

因为以前在家养成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习惯,自己住后就连着WIFI用手机看。

看这吃着,注意力全在手机上,无意识的吃完了一桌饭,当发现撑得时候已经晚。

8、水喝太少

睡醒起来后,老觉得饿。慢慢养成睡醒吃点水果的习惯,但一吃就容易撑。

记录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睡醒吃的几乎都是水分大的,而且睡前喝水少。

断定自己是真实欲望应该是“渴了”。

-4-

分析出来原因,实践起来就很舒畅。

1、一遍一遍告诉自己东西就在那,想吃随时可以吃。

2、正餐吃饱吃好。

3、吃饭多样化,每样少吃多吃几样。

4、关注现在自己的感觉,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食物。

5、买了食物到家后,坐到那好好品尝。

6、做饭量少点,换小一点的餐具,浪费不怕胃最重要。

7、吃饭只吃饭,不看手机。

8、多喝水

-5-

很多人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不止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故事。

不知道从何时起,食物不再是食物,被我们附加了很多“情绪”。

食物不再是为了生存充饥的物品,而变成消化我们生活情绪的物品。

很多人心情不好就选择大吃大喝,把自己的胃变身为“无底洞”。饥一顿饱一顿,油的辣的越刺激越能发泄情绪。

食物伴随着情绪吃下肚子,没有品尝没有回味,冷静后除了懊悔丝毫想不起吃下的味道。

食物由享受变成了负担。

讲这些不是说吃食物不能作为发泄情绪的方式,只是想再吃食物时可以关注和回味一下吃进去食物的味道。听听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吃进去了才有意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Sushouzha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